淄博市沂源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沂源县统计局 2005年,是我县圆满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跨越发展,富民兴源”的总体要求和“三明显”、“一跨入”的发展目标,抓住市委、市政府扶持沂源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据初步统计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7892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1%,增速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是沂源县近十年来最快的时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8060万元,增长11.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19742万元,增长2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1120万元,增长26.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4.4:51.7:33.9调整变化为12.6:53.9:33.5,变化特点趋势为第一产业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42%、57.57%和36.01%,对全县生产总值的增长分别拉动1.6个百分点、14.5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 “三大亮点”更加夺目。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截止到年底,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比上年增加了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98715万元,比上年增长43.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摸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36.0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15个百分点。②外经外贸增速加快,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都创近几年来的新高。实现进出口总额9534万美元,增长20.1%,其中出口6192万美元,增长50.1%;实际利用外资2430万美元,增长21%;合同利用外资4381万美元,增长73.5%。③民营经济比重快速提升。全县继续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加大改制力度,努力改善发展环境,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全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82%,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一年来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截止到年底,全县个体私营经济业户达到8056户,从业人员达到4.77万人。其中私营企业823家;个体工商户达到7233户。 全县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步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人均GDP14009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1747美元),比上年增加3400元,增长24.9%。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9元,增长14.8%,人均住房面积2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87元,增长16.5%,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 2005年,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进一步增强,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仍然突出:一是投资规模小,招商引资难度大,经济外向度不高。二是经济发展中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三是乡镇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四是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比较大。五是农民增收的空间小、幅度慢,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全县各部门始终把农业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确保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得到较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实现增加值9.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3%,其中:农业实现增加值5.29亿元;林业实现增加值1.28亿元;畜牧业实现增加值2.83亿元;渔业实现增加值0.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8.3%、30.8%、9.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截止到年底,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2752千瓦;农用载重汽车472辆;农用拖拉机1204台;排灌机械动力8.29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28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46%。全县农业化肥施用量(折纯)21937吨;农村用电量15075万千瓦时;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788吨;地膜覆盖面积5415公顷。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主要畜产品产量和家畜存、出栏数不断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实现46546吨,其中猪肉16435吨;猪出栏22.18万头,猪存栏10.73万头;牛出栏2.29万头,牛存栏1.94万头;羊出栏30.26万只,羊存栏32.46万只;家禽出栏1900万只,家禽存养329.69万只。全年水产品产量实现2886吨,比上年增长1.05%,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320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为全面加快工业产业的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沂源县环保工业品牌,我县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措施,按照县委、县政府实施“工业立县”战略的部署和要求,先后完成了12家工业集团的组建和“六大工业基地”建设,六大工业基地是以药玻公司、瑞阳公司为中心的医药及包装材料基地、以鲁阳公司为中心的节能材料基地、以瑞丰公司为中心的高分子材料基地、以华狮啤酒、鲁源酒业、汇源公司、海达公司为中心的重点的食品加工基地、以光力士公司、新力塑编公司为中心的玻璃纤维基地、以源通公司、巨源公司为中心的精密铸造基地,并将六大基地首批纳入了工业循环“圈”,组建起了制药企业溶媒利用,采煤企业的煤干石加工转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废渣生态循环,铸造企业热电联产,水泥企业对煤灰炉渣回收利用等六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为我县工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工业完成总产值106.17亿元,比上年增长33.20%;实现销售收入100.45亿元,增长27.35%;实现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增长27.2%。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了80家,比上年增加了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284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71%。①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1661万元,增长21.28%;集体工业完成12633万元,增长37.76%;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46047万元,增长41.31%;股份制企业完成602333万元,增长42.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62938万元,增长31.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62881万元,增长88.42%。②从产业结构上看,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7442万元,增长37.38%;轻工业完成351051万元,增长50.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