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周村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9 淄博市周村区统计局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调控下,全区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观念更新、机制转换、结构调整。面对“非典”灾害的冲击和影响,扎扎实实两手抓,努力夺取双胜利,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开始步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总体经济运行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高、结构优化、后劲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社会事业繁荣进步,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跨入全省30经济强区县行列,享受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发展政策。初步核算,全区地方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3007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393万元, 比上年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437110万元, 比上年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353568万元, 比上年增长17.4%。人均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93元,比上年增长25.3%。三次产业构成比为4.7:52.7:42.6。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41家企业“二次改制”基本完成,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困难企业解困力度加大, 雄鹰集团公司、第二毛巾厂、第三毛巾厂等企业在进入破产程序后按照稳定与自救的原则,实施了破产重组;红旗印刷厂、惠业公司、饮料泵厂等通过二产转三产使企业出现明显好转;财政改革不断推进,公共财政体制逐步完善,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成立了公有资产运营机构,完成了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的准备工作;街居改革实现新突破,城区22个居委会调整合并为13个,12个城中村改为社区居委会。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组建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行政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成立了专业市场管理服务办公室,推行“扎口收费,统一管理”,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完善;司法行政工作实现创新,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公职律师制度;强化经济环境和机关效能监察,创新行风评议办法,促进了部门作风转变。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贸出口取得重大突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参加了赴香港、韩国、俄罗斯及陶博会等一系列境内外招商活动。年内全区共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305个,同比增长50%,累计完成招商引资21.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引进境内外来投资项目286个,比上年增长47%,实际到位资金18.9亿元, 比上年增长85%;引进境外资金项目19个,同比增长111%,实际利用外资30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4%。外贸出口突破亿美元大关,实现出口创汇10112万美元,同比增长32.7%。

对经济开发区实施授权管理,东部新区纳入淄博新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的经济开发区纳入淄博高新区政策辐射区,兰雁、凤阳两家市属企业税收下放,为全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增添了新的空间和活力。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与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够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缺乏具有强支撑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三农”问题还较突出,农民增收缓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仍需提高;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财政刚性支出增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投资结构中个别行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 业

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培植龙头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67962万元,同比增长7.0%;增加值39393万元,增长5.9%。

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调整为213636亩,比上年减少16785亩。全年粮食总产为70262吨,比上年增长9.0%。夏粮实现丰产丰收,每亩单产增长83公斤,总产增长27.4%;秋粮由于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下降1.8%;蔬菜瓜类播种面积123972亩,总产达336459吨,同比增长4.0%;棉花总产102吨,增长10.9 %;油料711吨,增长4.3%;水果总产8903吨,增长1.5%。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2003年比上年±%

粮食70262吨9.0%

其中:夏粮30519吨27.4%

秋粮39743吨-1.8%

棉花102吨10.9%

油料711吨4.3%

蔬菜瓜类336459吨4.0%

水果8903吨1.5%

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区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规模基地建设和特色养殖。年末猪、羊、家禽存栏量均比年初有较大增长,全年肉类总产11321吨,比上年增长8.1%;禽蛋产量22642吨,增长4.1%;奶类产量3921吨,增长22.4%。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区共完成造林面积5899亩,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10000亩,四旁植树54.2万株,组织义务植树人数12万人次,义务植树60万株。巩固了原有绿化成果,森林覆盖率达18.5%。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72936千瓦,农用汽车1056辆,农用拖拉机1391台;排灌机械动力43486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58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80.3%;全区化肥施用量(折纯) 5392吨;农村用电量14064万千瓦时;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498吨;地膜覆盖面积6372公顷。

三、工 业

按照“工业强区”战略目标的要求,继续实施中小企业壮大工程,突出工业抓投入这一关键,全区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年内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7家,净增4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达到191家,比上年增长29.1%,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92434万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6583万元,比上年增长28.9%。

克服“非典”的影响,大力开拓市场,确保了产销衔接平衡,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5.32%。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总体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75013万元,比上年增长39.16%;实现利润38055万元,比上年增长24.63%;实现利税61932万元,比上年增长23.85%;亏损面为2.62%,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受宏信化工影响,亏损企业亏损额2565万元,比上年上升270.30%;工业资产负债率为62.99%,比上年上升0.59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54%,比上年下降0.57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107378万元, 比上年减少6.9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8.39%,比上年上升8.7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