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苍南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出版事业全面繁荣。全县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48千册,比上年增长7.4%;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舞蹈节目《苍南鼓马》和《叮叮当》获得省级表演金奖,有5个节目获温州市舞蹈节表演一等奖。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多彩,6支电影放映队赴全县各地开展电影巡回放映,历时近两个月,放映电影350余场次,观众达15万人次;继续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活动,全年出动检查人员2700余人次,检查场所4900余家,查处案件156起。 广播电视事业圆满完成了各项重大宣传报道任务,为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营造了团结奋进,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全年电视新闻和专题在中央台播出10多条,省台160余条,市台300余条。县电视台荣获“2003年度浙江电视新闻协作二等奖”和温州电视台2003年度新闻协作先进一等奖。在省市广播电视新闻社教文艺优秀节目作品评比中,共获得省电视牡丹奖三等奖2件,市级政府奖二等奖2件、三等奖5件。推进“有线电视农村入户工程”。又有25个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新增用户2100户,全县有线电视行政村通村率已达72.2%,入户率达47.7%,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加快扩大数字传输业务。完成数据平台建设,为23个单位提供数据传输服务。2004年10月份开通了数字电视,电视节目开始向数字化过渡。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106个,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48家。年末全县有个体诊所24家,村卫生室411个。全县医疗机构拥有病床位1570张,卫生技术人员2171人,其中:执业医师783人,注册护士455人。全县每万人拥有医生17.7人,拥有病床位12.8张。全县57家医疗机构全年门诊127.09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4.69万人次;急诊8.7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50万人次;急诊死亡率0.02%,观察室死亡率0.18%,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全县医疗机构全年住院人数30036人,比上年增加628人;出院病人治愈率66.73%,比上年上升0.89%。全年实际开放床位总床位数418252天,平均开放病床1146张,比上年增加119张;病床周转次数26.21次,使用率52.83%,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出院者平均住院日6.43天,比上年减少0.38天。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2004年获得世界冠军1人、亚军1人,亚洲冠军1人,在浙江省第六届县级田径运动会上取得7枚金牌,参加市级各项比赛中夺得金牌44枚、银牌30枚、铜牌27枚,成功举办了苍南县机关第二届运动会、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全民健身活动向纵深发展,建成了35个全民健身点。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529.5万元,返回公益金76.5万元。 十、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 人口控制工作继续深入。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22.9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64.98万人,女性人口为57.95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2:100。全年出生人口为17926人,出生率为14.58‰;死亡人口为5970人,死亡率为4.86‰;全年净增人口1195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3‰。 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施行四项节育手术13072例,比上年增加1084例;其中,结扎2956例、放环8997例、引产217例,分别比上年增加435例、869例、37列;人流902例,比上年减少257例。女性新婚晚婚率达52.66%,比上年提高1.64个百分点;计划生育符合率为86.02%,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节育率为90.51%。 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县建设取得实效。投入“百村整治、十村示范”工程建设资金4504万元,完成118个行政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启动整治村建设65个,已基本完成31个。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36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500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2927公顷。69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较好保护,县乡公路两侧山体绿化率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51.6%。 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投入污染源治理经费952万元,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13150万元。工业重点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控制,2004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258万吨,达标量1233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2077吨;工业烟尘去除量3835吨,排放量451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39.5%。全年围绕“绿色生态县”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环境管理、积极防治污染,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集中解决了36家卡拉OK厅、15家大理石加工点的噪声污染扰民问题,依法取缔并拆除褪色点4500多个。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620元,同比增长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63元,比上年增长19.12%,恩格尔系数为48.21%,比上年减少0.7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9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391元,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3.8%。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04.91元,比上年增长46.54%,人均居住面积28.57平方米/人;城镇家庭人均购建房支出830.28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7.22平方米/人。职工工资继续提高,全县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7585元/人,比上年增长11.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075元/人,比上年增长12.4%;年末职工总人数为71716人,在岗职工68062人。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97879万人。 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进展顺利,落实扶贫资金2300多万元,新建续建下山脱贫点42个,安置下山脱贫农户1920户6863人,全县贫困人口减少5万人,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贫困村减少40个,2004年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30元,比上年增长16.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各类职业培训8905人,参加技能鉴定3523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354人,举办了两期151名的中级经营师培训。全县共有职业介绍服务机构56家,全年求职登记人员达3.5万人,介绍成功2.7万人。全年落实再就业资金9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5506个,城镇失业登记人数2345人,失业率为3.9%。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68342人,新增参保人员6671人,其中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3445人,职工养老保险52313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8308人,新增参保人员2118人;失业保险35600人,新增参保人员600人。全年接报工伤案件192件,调解成功110件,对82名受伤职工进行了伤残鉴定,年末全县累计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772万人。新增办理失业保险544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985.7万元,征缴率达90%;发放失业救济金915.3万元,享受失业救济者406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