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洞头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8 温州市洞头县统计局

2004年,我县紧紧围绕县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海上花园”奋斗目标,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整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进半岛经济发展,全县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8亿元,增长8.2%;第二产业增加值4.90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7.62亿元,增长11.2%。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869元,增长19.9%,增幅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2001-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

指 标2001 年(万元)增长(%)2002 年(万元)增长(%)2003 年(万元)增长(%)2004 年(万元)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10224010.711603813.413330415.015900414.6

第一产业29896-4.128047-7.0295795.2337958.2

第二产业24889-11.02862616.53806330.64897225.4

第三产业4744542.45936524.66566212.07623711.2

人均GDP(元)81309.0928314.21073515.61286919.9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新进展。加快海洋经济建设步伐,海洋经济比重明显提升,海洋经济总产出28.7亿元,增长30.9%,增加值11.5亿元,增长27.9%,经济比重达72.3%,比上年提升了4.9个百分点。继续扩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全县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二产业比重继续提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2.1:28.6:49.3调整为21.3:30.8:47.9。

市场物价总体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7.9个百分点,居住类上升3.2个百分点,但服务项目价格和医疗保健类分别下降了2.4个和4.2个百分点。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土地、电力、水等资源性瓶颈制约突出,高位市场价格对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压力不减,社会就业仍然不容乐观,经济持续高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综合经济实力和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产业发展仍然不相协调,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仍有差距。

二、渔 农 业

渔农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2.1%。

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渔业经济实现双增长。全年实现渔业总产量15.8万吨,渔业总产值7.17亿元,分别增长3.1%和12.4%,其中养殖产量1.9万吨,产值2.3亿元,分别增长13.8%和25%,捕捞产量13.9万吨,产值4.85亿元,分别增长1.7%和6.8%。

分乡镇渔业产量情况

乡镇名称渔业产量(吨)同比(%)捕捞产量(吨)同比(%)养殖产量(吨)同比(%)

全 县1581803.11391281.81905214.4

北岙镇270670.421989-0.150782.9

大门镇82525.02546-6.7570511.2

东屏镇475912.1435200.3407125.2

元觉乡7385-6.46067-10.1131815.4

霓屿乡145064.112106持平240030.7

鹿西乡533806.5529006.348033.3

分乡镇渔业产值情况

乡镇名称渔业产值(万元)同比(%)捕捞产值(万元)同比(%)养殖产值(万元)同比(%)

全 县7172912.4485096.82299825.3

北岙镇1145011.552040.9622221.7

大门镇709516.68706.7622518.2

东屏镇2032513.9153024.7502356.0

元觉乡32048.11677-9.1148933.1

霓屿乡881415.5514516.935098.7

鹿西乡208419.6203119.253028.6

继续拓展浅海深水养殖,海水养殖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一箱两菜”养殖成效显现,全年羊栖菜养殖规模达1.45万亩,比上年增加0.71万亩,养殖干品产量7700吨,增加3855吨,养殖产值9378万元,增长170%,实现产销两旺;紫菜养殖面积达1.73万亩,比上年增加0.53万亩,养殖产量3127吨,增长37%,养殖产值4792万元,全浮式、深水插杆式紫菜养殖养殖规模不断拓展,全年新增养殖面积4000亩,为我县滩涂养殖向浅海深水养殖转型提供新样板;进一步规范深水网箱养殖,全县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稳定在900口,继续保持全省最大深水网箱养殖基地地位。

认真贯彻渔业“双控”政策,加大海洋捕捞结构调整和转产转业力度,着力新渔场的开辟、渔轮的技改和节能降耗,取得良好的生产效益,32艘渔轮开辟南海作业渔场取得初步成效,淘汰和报废渔船22艘,新增冰鲜运销船33艘,全县外海捕捞规模调减为354艘,据初步统计,年末投入渔业生产的机动船只共有1173艘,比上年减少62艘。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县种植业产值1051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全年播种面积21398亩,下降5.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2169亩,下降7.8%;粮食产量2826吨,增长26.7%;年末实有耕地14080亩,比上年减少61亩,其中水田3165亩,旱地10915亩。畜牧业产值1194万元,增长16.3%;生猪存栏数6000头,羊存栏数1800头,家禽4.3万羽;猪肉产量600吨,羊肉产量30吨,禽肉产量80吨,禽蛋产量300吨。林业产值99万元,增长25.3%,全年造林面积700亩。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0199千瓦,比上年增加31413千瓦,其中渔业机械总动力128712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增幅提高了4个百分点,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达到25.4%;完成工业总产值15.78亿元,增长41.7%,增幅提高了17.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9.64亿元,增长67.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5.1亿元,增长41.7 %。

优势产业支撑力继续增强。充分发挥海洋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海(港)型海洋工业经济,优势产业支撑力不断增强,七大优势支柱行业五升二降,实现产值14.26亿元,增长42.5%,增幅提高了23.5个百分点;石化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全年实现产值4.96亿元,增长3.6倍,拉动全县工业经济增长34.3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由于中油燃料公司的正常运转,全县规模企业生产效益明显好转,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好于上年,全年实现利税总额7154万元,增长102.2%,其中实现利润4306万元,增长388.8%。在考核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10.16%,上升了0.1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3.86%,上升了2.17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6次/年,上升了22.4%,资金利税率9.4%,上升了2.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6967元/人,上升了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