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乐清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扎实工作,与时俱进,各行各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的特点。初步统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29.0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增加值76.5亿元,增长14.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9∶59.0∶35.1调整为5.3∶59.5∶35.2。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由于受非典影响,发展速度相对减缓。 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商品零售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政设施日臻完善,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治安基本稳定。 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规模以下工业增长乏力,人才资源、用地、电力、水资源等要素制约较为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外向度仍然不高,企业外迁、资金外流情况日益严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全省各经济强县市。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一年来,我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深加工步伐,加强农产品市场拓展,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虽然遇到了罕见的高温干旱气候,但我市农林牧渔业生产仍然实现了全面增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01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农业产值6.03亿元,增长10.1%;林业产值0.22亿元,增长31.8%;牧业产值2.57亿元,增长8.3%;渔业产值10.97亿元,增长2.3%。粮食播种面积40.55万亩,比上年减少4.17万亩;粮食总产量16.13万吨,比上年减少1.11万吨;平均亩产397.8公斤,比上年增产12.2公斤。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全市经营1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大户2577户,面积13.22万亩,占全市水田总面积的43.8%,其中经营百亩以上的有352户,面积6.23万亩,经营百亩以上的大户数居全省各县(市)首位。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积极示范、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全年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7.03万亩,推广配套栽培技术5万亩,实施平衡施肥技术1.8万亩,无害化工程1.2万亩。继续示范和推广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大力推广水果套袋技术、果茶设施栽培技术、茶叶机械加工技术。全市引进推广新式联合收割机160台(套),其中耕作机械22台、联合收割机25台(套);拥有农机总动力24.85万千瓦,下降2.2%;农村用电量70615万千瓦小时,增长20.2%;化肥使用量(折纯)14898吨,下降5.8%。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8亿元,投劳886万工,完成土石方823万方,修建骨干水利工程46处,修建山区标准防洪堤13公里,疏浚平原河道33公里,清淤40万方。改造中低产田12.6万亩,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3.4万亩,新增蓄水能力30万立方米,修复水毁工程102处。 林业生产有所发展。在抓好林业综合开发的同时,加强了绿化工作。全年共造林5475亩,其中退耕还林3365亩;封山育(护)林32.4万亩。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参加人数达32万人次,植树60万株。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基本保证了肉、禽、蛋、奶等畜产品的供应。 渔业生产有所发展。围绕建设“海上乐清”的战略目标,狠抓结构调整,发展效益渔业,渔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海淡水养殖面积达17.61万亩,总产量9.1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1.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8.58万吨,增长1.0%;淡水产品产量0.56万吨,增长7.5%。 三、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规模企业迅速崛起。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47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企业)完成产值259.23亿元,增长28.0%,比全部工业总产值平均增幅高11.9个百分点;规模企业数由上年的568家增加到677家(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企业48家),比上年净增109家;年产值超1000万元企业461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90家,亿元以上企业35家。 依靠科技进步,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据对全市677家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统计,全年共实现利税总额33.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利润总额18.76亿元,增长26.7%。列入全市考核的11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99.6分,比上年提高3.8分,比温州市平均得分高出11.9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新产品产值率等指标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继续加大工业投入力度,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极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新产品,全市企业技术改造新立项204项,计划总投资32亿元,全部为制造业企业承办项目,创近10年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3.6亿元,同比增长28.4%。全市已拥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省级著名商标,18个温州市知名商标,46个乐清市级名牌商标。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的推动下,进入了新一轮的建设热潮,能源、交通、供水、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投资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106个,累计完成投资19.96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更是今年投资的亮点,特别是随着我市中心区一些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将明显拉动我市房地产业的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7.45亿元,比上年增长47.2%。 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声势浩大,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成旭阳路延伸、万翁公路盐盆段一期、市电信大楼、市电力通讯调度中心、市政府信息网络、柳市镇经济服务中心、市强制戒毒所和110千伏大桥输变电等工程,104国道乐成过境段、山老区联线公路、柳黄公路拓宽、虹南公路虹桥段、柳白公路柳市段拓宽、市检察院技侦用房、市法院审判庭、乐中迁扩建、晨沐广场、市污水处理一期、市火葬场二期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开工建设了城市中心大道、市区三环路、丹霞路延伸、220千伏象东输变电等工程,开展了引水等一批工程前期工作,全力支持浙能乐清电厂、温州电厂三期等工程建设。虹桥、大荆等小城市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加大旧村改造力度,城乡建设的品位和档次有了新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