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瑞安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中共瑞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优化投资环境,调整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进入了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据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9.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5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84.65亿元,比上年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5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产业结构在调整中趋向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为6.7:56.6:36.7,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451元,比上年增长7.9%。 区域规模经济持续发展,工业产业升级取得成效。全年乡镇工业总产值215.7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5.0%,年产值超10亿元的乡镇有塘下镇、安阳镇、莘塍镇、汀田镇、飞云镇、仙降镇等六大镇,其中塘下镇工业总产值69.24亿元,安阳镇工业总产值43.47元。至年末,全市无区域企业6家,企业集团17家,股份有限公司13家。全年产值1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3家,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的工业企业26家,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92家。至年末,全市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共195家,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37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著名商标5只,温州市级知名商标14只。 农村规模经营迅速发展。全市经营耕地10亩以上的大户已达3862户,经营面积11.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4.0%,其中经营耕地100亩以上的大户129户,经营面积2.41万亩。水产养殖大户513户,面积2.48万亩。畜禽养殖大户609户,农业综合开发场16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4家,其中10家企业列入省和温州市"百龙工程",建成农业示范园区累计102个。 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区建成区面积3.1平方公里,已建成主要道路13条,绿化率35.0%,总投资近40亿元。经济开发区以招商引资为契机,掀起投资热潮。目前进区企业累计213家,申请建设用地6076亩,总投资额达20.37亿元。 市场物价总体平稳。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为99.2%,比上年上升0.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8.8%,比上年下降0.3%。服装鞋帽类、日用品类、建筑装潢类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上升11.1%、7.9%、7.9%,食品类、燃料类物价指数分别比上年下降0.7%、19.6%。 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77803人,其中机关事业从业人员21606人,国有企业从业人员7061人,城镇集体从业人员6833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90796人,其他单位从业人员24432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27075人。另外个体工商业从业人员59721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农业增效基础不牢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占比偏大,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制约了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三产相对优势有所弱化。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各种社会保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传统农业逐步向效益农业转化。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quot;工作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农业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粮经比例从上年的43.4:56.6调整为32.2:67.8。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出现大幅度下降。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45万亩,比上年减少15.0%;粮食作物产量18.93万吨,比上年减少1.84万吨,减幅8.9%。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产值增加。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06万亩,比上年上升6.0%;经济作物产值4.92亿元,比上年上升42.7%。全年蔬菜产量43.49万吨,瓜类产量4.73万吨,分别比去年增长38.6%和17.2%。 绿化造林和林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市人工造林面积14300亩,完成省下达任务的3.6倍,飞播造林13260亩,迹地更新5000亩,封山育林29.5万亩,四旁植树21.8万株。森林病虫害防治率87.0%。全年木材采伐量12500立方米,占省定采伐量的39.0%。 畜牧业生产稳步回升。全年牧业产值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市年末生猪存栏数7.90万头,增长13.7%;家禽存栏数97.10万羽,增长5.8%。规模饲养户发展较快,年末生猪和家禽存栏分别占全市49.0%和60.7%。 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水产养殖发展迅速。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3.80万吨,比上年增长0.7%,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3.01万吨,与上年持平,实现了捕捞产量"零增长"的目标;海水养殖产量0.51万吨,比上年增长12.9%,淡水养殖产量0.27万吨,比上年增长14.1%。 加强扶贫工作,缩小贫富地区差距。西部山区18个乡镇经济总收入达到16.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23元,比上年增长9.3%。通过对51个经济薄弱村,510户特困户进行结对扶贫,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我市工业经济实行结构优化、企业规模效益和名牌工程措施,通过一系列扶持工业政策,尤其是工业发展"四十条"意见,使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平稳、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7.79亿元,比上年增长7.7%;工业增加值75.10亿元,增长7.4%。 规模以上企业发展速度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国有及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554家,比上年增加7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1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轻工业产值56.95亿元,增长13.6%;重工业产值56.37亿元,增长3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2259万元,比上年增加318万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在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明显居于劣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4.47亿元,与上年持平。 六大支柱行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六大支柱行业规模上工业产值94.1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值83.1%,其中优势行业汽摩配增长36.0%、机械增长31.4%,新兴行业精细化工增长58.7%、塑料增长15.7%,传统行业服装增长27.3%、针织鞋类增长8.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07.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利税总额8.66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其中利润总额4.46亿元,增长38.1%。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5.7%,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据列入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考评指标来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得分126.89分,比上年提高4.06个百分点。年末应收帐款净额22.31亿元,增长19.1%;产成品存货3.50亿元,下降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