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瑞安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品牌战略取得大发展。瑞立集团获得“中国汽配行业十大民族品牌”称号。截止目前,全市共获得中国名牌产品3个、浙江名牌产品35个、温州名牌产品75个、瑞安名牌73个,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创建梯队,品牌的年增量和总量均位居温州市前列。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精品工程”建设成果丰硕。2008年,各艺术门类共创作作品213件(篇),全国获奖8件,省级获奖49件,温州市级获奖31件。图书服务进一步优化。全面实现了图书自动化管理,全年入藏图书5186种10173册,发放各类借书证2009个,年接待读者143275人次,流通576758册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有5个乡镇(街道)通过“金海岸文化明珠”工程验收,金海岸文化网工程达到15个。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46个,其中医院9家、卫生院46家、妇幼保健院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8个;等级医院6家,其中三级医院1家;拥有医疗床位2440张;卫生技术人员4795人,比上年增加1044人,其中执业医师1840人、执业助理医师1262人、注册护士1693人;每万人拥有医疗床位20.76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0.8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有70.1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82.58%,全年报销金额达5854.24万元,比上年增长40.7%。全市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4.02‰和5.26‰。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纷呈活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进一步推进“健民康乐工程”建设。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共获得省级以上金牌15枚、温州市级金牌120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2008年,市区建成区共新增绿地面积14.29公顷,至年底绿地率达到24.62%,绿化覆盖率达到26.61%,市区绿地面积达到549.19公顷。市区集镇供水工程建设有序进行,江北水厂二期工程正在施工阶段,整个工程已累计完成工程投资额1485万元。城市污水和农村垃圾处理初见成效,市区和各重点乡镇垃圾中转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13条,公交营运车辆171台(合187标台),年载客量36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年末供水管道396.65公里,年供水量4748万吨,增长1%;排水管道264公里,比上年增长8%;液化石油气用户7万户。中心城区综合污水处理率55%,生活污水处理率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城市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7万吨。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深入实施。目前已通过瑞安市级村庄整治考核验收96个;温州市级村庄整治考核验收99个;申报省级待整治村考核验收79个,已整治村考核验收17个;落实温州市级“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创建对象6个。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年各整治村共计新增道路里程108.43公里,新增卫生厕所153座,消除露天粪坑1747个,新增垃圾箱3437个,新增绿化面积9.3万平方米,新建设生活污水治理池5346立方米。 拓宽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2008年,共收取土地出让金20.42亿元。公开出让工业用地20宗,面积148亩,总成交价1.27亿万元。公开出让经营性用地4宗,面积97亩,总成交价5.4亿元。全年共拆除各类违法建筑物、构筑物2642宗,涉及土地面积1492.45亩,建筑面积641249.3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99%、129%;复耕75宗,面积186.31亩,比上年增长80%。 节能降耗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初步测算,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47.8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9.7%,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14.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率达到11.42%和7.41%。据环保局抽样监测显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100%和96.1%。2008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419万元,比上年下降5.0%。年末全市拥有环境监测站1个。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达17.4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达15.32平方公里。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级别的天数达到36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比重为99%。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政策有效贯彻,人口有序增加。据计生部门资料显示,2008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89.00%,比上年提高2.66个百分点。据公安部门资料显示,全市年末户籍人口117.52万人,比上年增加1.47万人。其中男性60.39万人,增加0.71万人,女性57.13万人,增加0.76万人;非农人口21.01万人,增加0.4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5万人,出生率11.5‰,比上年下降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0.48万人,死亡率为4.1‰,与上年基本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4‰。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33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5%和9.5%,城乡收入之比为2.5:1。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9.2%和37.9%,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汽车27辆,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11.6辆。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1.5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5.6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共支付40028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5.32亿元,发放4373人次失业保险金217万元。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5.54万人,比上年增加3.4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6.86万人,增加3.1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71万人,增加1.4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30.53万人,增加5.7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8.95万人,增加1.26万人;参加生活保障和生活补助制度的被征地农民7.06万人,增加1.4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广到349个征地村。 社会福利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拥有床位14248张,收养各类人员13977人。对城镇“三无”人员252人、农村“五保”910人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100%。全年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14894人,其中城镇1367人,农村13527人,发放低保保障金额1821万元,比上年增长27%。市区城镇低保标准由上年的每人每月27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由170元提高到180元。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3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