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瑞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8 温州市瑞安市统计局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61.92亿元,比年初增加36.2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余额达146.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97亿元。储蓄存款流动性趋强,活期储蓄存款余额86.09亿元,占储蓄存款比重达到58.6%。金融机构信贷总量增加,资金运用水平有所提高。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195.66亿元,比年初增加25.59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余额存贷款比达1.34:1,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信贷结构不断优化。至12月末,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商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长58.9%、8.2%和16.8%。技术改造、个人消费等贷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增长4.6倍、16.1%。

保险业发展较快。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3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年保费收入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03亿元,增长18.2%;人身险保费收入3.37亿元,增长17.5%。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增幅回落22.0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1.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人身险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以巩固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实施"高标准、高质量"义务教育为目标,走教育强市之路。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95所,在校学生16.81万人。其中小学121所,在校学生8.73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34所,在校学生4.18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6%。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中21所,在校生2.2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7所,在校生1.6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为90.4%;全国高校统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71.3%和82.1%。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281所,在园幼儿3.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75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已批办的民办教育机构达298个。教育强镇创建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省级教育强镇累计12个、温州市级教育强镇累计2个;拥有省级以上重点示范中小幼25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9所,温州市重点示范中小幼27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8所。

科技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我市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6家;新增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达21家。申报省科技进步奖14项,温州市科技进步奖42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正式启动。全年专利公开授权51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18件。技术市场较为活跃。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5项,技术交易额1.09亿元。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全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4万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0.93万人。科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了创建科技强市工作,成为全省首批科技强市。

品牌战略获得大丰收。2005年,全市新增2个中国名牌产品,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名牌产品零的突破;获得省名牌产品10个,累计19个;获温州名牌产品19个,累计50个;获国家免检产品4个,累计6个;还启动了瑞安名牌的评选工作。标准计量工作稳步推进,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累计达15个,备案农业标准规范1项,备案企业产品标准410个,标准执行登记104项。技术机构继续做大做强,组建省市级检测中心2个,计量所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艺创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创作文艺作品256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3项,省级奖项60项,温州市级奖项38项。图书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全年新增藏书2.12万册(件),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20.82万册(件);接待读者14.03万人次,流通53.66万册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金海岸文化网"工程新增2个,累计达6个;在14个文化信息资源工程的基础上新确定10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创建单位;"东海文化明珠"乡镇累计达10个。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9.1万户;开通了数字电视;全年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344小时,电视节目播出时间3214小时。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0%和96.0%。

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56个,其中医院7家、中心卫生院5家、乡镇卫生院52家;医疗床位2279张,其中医院1590张,卫生院539张;年末医生达2494人,注册护士1131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0.1张,每万人拥有医师22.0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猛,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个。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员达17.21万人,参保率为61.2%。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18.1/10万,婴儿死亡率3.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64‰。全年新建供水工程56处,年末农村自来水人口受益率达到6.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9.5%。全市无偿献血人口达6025人。

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普及,全年体育人口达48.6万人,占总人口的42.8%。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为98.5%。新增全民健身点150个,累计达305个。体育产业化发展良好,至年末我市登记在册的体育项目经营性场所达450家。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瑞籍运动员在省、市运动会的19个大项目上共获金牌158枚、银牌115枚、铜牌70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高。2005年,市政府"九路八口"工程中商城西路、瑞光大道二个项目完成了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及会审工作。市区新增绿地面积约8.75万平方米,累计131.05万平方米,市区绿地率增加到25.5%;绿化覆盖率增加到28.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31平方米。全面启动了万松山公园、隆山公园、西山公园等三大公园改造工程。乡村康庄工程和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实现了全市通村公路硬化、黑化目标。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和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供排水设施继续改善。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13条,年载客量346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年末供水管道278公里,年供水量4260万吨,增长3.4%;排水管道221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10.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8%、71.2%。

全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面貌继续改观。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强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全市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大气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噪声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得到加强。全年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重为98.2%,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全年平均值69.9分贝,符合交通干线噪声标准。市环保局抽样监测企业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8.8%,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7%。全市已有11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