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瑞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浙江省瑞安市统计局 2005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一年来,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努力克服生产要素紧张、台风灾情、禽流感疫情威胁等诸多困难,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增长良好,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十五"确定目标和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调控目标,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亿元,下降2.1%,第二产业增加值130.42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01.62亿元,增长14.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大关,达21401元,约合2675美元。生产总值同"九五"期末相比增长79.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4%。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工业生产平稳增长,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增长较快,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构成由"九五"期末的6.8:59.1:34.1,调整为"十五"期末的4.3:53.8:41.9。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是"九五"期末的2.8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是"九五"期末的2.59倍。"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3%和21.0%。 市场物价水平小幅上升。2005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8(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其中食品类、居住类分别上升5.1%、5.8%,衣着类、医疗保健类分别下降3.2%、6.0%;全年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103.4,其中燃料类、首饰类分别上升11.3%、9.1%,中西药类、日用品类分别下降6.6%、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7.4,其中化学肥料上升10.9%,机械化农具下降2.4%。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粗放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区域竞争压力明显加大;能源、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供求依然紧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经济效益水平下滑;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中还存在许多难题等。 二、农业 农业经济受"台风"和"禽流感"影响,损失较大。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7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去年同期下降8.8%。其中,农业产值7.25亿元,下降15.9%;林业产值0.27亿元,增长8.0%;牧业产值1.80亿元,增长4.1%;渔业产值8.08亿元,下降2.7%。 农作物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7.2万亩,比上年增长2.0%。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0.8万亩,比上年增长1.7%;粮食作物总产量13.94万吨,比上年下降11.0%。全市非粮作物播种面积26.4万亩,比上年增长2.5%。其中油料产量0.18万吨,比上年增长22.0%;蔬菜产量30.96万吨,比上年下降7.6%;果用瓜5.20万吨,比上年下降37.0%。 畜牧业、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市肉类总产量11.14万吨,比上年增长5.3%;禽蛋产量0.4万吨,比上年下降13.5%。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61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0.79万吨,比上年增长0.2%;海水养殖产量0.53万吨,比上年增长1.2%;淡水渔业产量0.29万吨,与上年持平。 绿化造林工作有效推进。2005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1.5%。被列入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点,加快了生态林业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推广成效显著,通过参加杭州杨梅推介会、第三届温州早茶节、第三届国际茶博览会等展示展销会,充分展现了我市农林业的特色和成果,在省农博会上有2个产品获金奖,9个产品获优质奖,有效提高我市品牌知名度。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迅猛,优势产业有效向优势产区集中,全年新发展优质米基地6000亩,杨梅3100亩,马蹄笋2500亩。畜牧生态养殖有效推进,森绿畜牧科技示范园和绿谷畜牧场成为温州地区最大的生态畜牧园区。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质量继续提高。继去年"清明早"牌茶叶成为我市首个拥有"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之后,今年又有"三民"牌笋干、"口宝"牌速溶茶、"九潭"牌金银花等5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2个,累计达42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02万亩,累计达15.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紧紧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宏伟目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5.74亿元,同比增长13.6%,是"九五"期末的1.65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3.4%;实现工业增加值123.97亿元,同比增长11.8%,是"九五"期末的1.54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5%。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其中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1.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0%;重工业工业总产值超过轻工业148.32亿元,总产值增幅超过轻工业3.7个百分点。轻重工比从"九五"期末的62.9:37.1调整到"十五"期末的27.8:72.2,工业重型化发展趋势明显。 三大主导行业不断壮大。2005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汽摩及配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增幅在三大行业中最高;机械电子行业69.07亿元,增长18.8%;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57.18亿元,增长27.1%。这三大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7.43亿元,比上年增长24.6%。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56.1%,三大主导行业对我市工业的贡献越来越大。 重点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随着市政府对规模企业培育力度的加大,我市重点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有61家,比上年增加2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9.78亿元,比上年增长29.0%。 工业品出口势头强劲。我市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出****货值达到86.01亿元,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达到26.9%,比上年同期增长29.5%,超过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增长4.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口成为推动销售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