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双阳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6 长春市双阳区统计局

按城乡分

城  镇33.27137.0

农  村2.39-79.8

按三次产业分

第一产业0.79-39.8

第二产业14.7117.8

#工业14.3819.8

第三产业20.1667.0

全区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为29.83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3.7%,比上年增长39.0%,成为主要资金投入来源。在民间投资中,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完成投资4.40亿元,增长37.2%。

大项目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6个,比上年增加36个。其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29个,占全区项目总数的17.5%,年内共完成投资22.20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2.4%,有效地发挥出了大项目的支撑作用。

全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50亿元,比上年增长70.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35.1%。

贸  易

在通讯、汽车、住房、旅游等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和假日经济效应的带动下,全区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6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9%。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市场需求相对活跃,实现零售额8.66亿元,增长17.2%;农村市场需求比较稳定,实现零售额7.62亿元,增长15.2%,增幅比城市低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83亿元,增长19.6%;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4.45亿元,增长15.8%。

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继续提高。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198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5.1%。完成旅客周转量10345万人公里,增长4.5%。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5004辆,比上年末增加707辆,增长16.4%。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区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2851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122万元,下降46.1%;电信业务总量11729万元,增长11.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5439户,新增2489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4380户,乡村电话用户41059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4500户,新增18200户。全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40部/百人。

金融和保险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0.5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6%。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1%。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7.6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2%。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2.0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投放0.84亿元。

表 6: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

指     标2006年末数比年初增减数比年初增减%

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30.597.1730.6

#企业存款1.26-0.38-22.6

储蓄存款21.562.4312.7

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29.361.435.1

短期贷款25.23-1.08-3.5

中长期贷款4.132.52130.9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截止2006年末,全区有各类商业保险公司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8975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95万元,减少8.7%;寿险保费收入7087万元,增长7.9%;意外伤害险收入65万元,增长13.2%。全年赔款和给付支出合计3007万元,增长23.5%。

教  育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区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7221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3人,毕业生827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193人,招生773人,毕业生264人。全区普通高中在校生5583人,招生1954人,毕业生1397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上升到30.2%。全区普通初中在校生12267人,招生3592人,毕业生6478人。普通小学在校生19605人,招生3245人,毕业生3739人。每万人中的中、小学学生人数983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95%。幼儿园在园幼儿5121人。

文化和卫生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区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85%,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全区有线电视用户3.4万户。其中城区有线电视用户为2.2万户;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8个(包括个体机构),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1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诊所、卫生保健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313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05人,其中:医生576人,注册护士414人。在农村,有乡村医生543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884张。每万人中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3张。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6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383233人,比上年末增加3819人,年平均人口为381323人。全年出生人口4345人,出生率为11.4‰;死亡人口1617人,死亡率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

表7:2006年人口主要构成情况

单位: 人

总户数 (户)总人口 (人)按性别分按农业、非农业分

男女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

全 区120977383233195593187640280632102601

云 山31699907954591544880575385042

平 湖10505344751726417211332231252

奢 岭15453493872516324224446904697

山 河15272504822581624666468763606

鹿 乡14483473632453922824448862477

太 平13818458352378322052432042631

齐 家15416508302599824832484052425

双 营4331140667115695113595471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2925元,比上年增加3277元,增长34.0%。据测算,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00元,比上年增长17.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近几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5009元(其中:含转移性收入304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9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系数达到38.4%,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年末,城镇新增就业0.4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38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全区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0.20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8%。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为8.2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指数为9.5%。参加社会保险人数增加,年末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0222人、26735人和15082人。全年共为12110个城镇低保对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70万元。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众的救助制度,共为2.6万救助对象发放救助金2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