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通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在全县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8927万元,比上年增长9.5%;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1195万元,比上年增长18.9%,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5%。在工业增加值中,国有经济完成4202万元,比上年增长19.5%;集体经济完成1260万元,比上年增长18.9%;私有经济24718万元,比上年增长21.9%。 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截止12月末,全县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4815户,从业人员9901人;私营企业94户,比上年增长10%,从业人员1247人,比上年增长10.0%。 国有企业改革 抓产权改革,企业焕发活力。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列入计划的企业全部实现改制。2005年对42户企业实施了改制,并轨企业职工3119人,发放经济补偿金2195万元。通过产权转让,收购兼并,拍卖出售等形式实现企业产权置换,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止12月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共有25个,参保职工达7625人,其中个体工商户等参保人数77人。全年养老金收缴率100%,支付率达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0%。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2983人,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6438人,医疗保险单位参保率达90.0%。 对外贸易与利用外资 对外贸易实现新突破。全年实现出口总值2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5%。 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全年引资融资4.9亿元,引进项目25个,实际直接利用境外资金200万美元。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事业步伐加快。全县共有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机构及网点149个,从事科技研究开发人员721人。举办科技培训班258期次,培训人员6.5万人次,开展电视讲座11讲,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立项5个,电视台播放农村种养殖技术专题片100余次。科技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等专利申请数已达到75件。政府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05年,政府投入科技经费达293万元,占财政支出比例的1.47%。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44%。 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县民营企业30户,技工贸总收入达到8500万元,利税1980万元。 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严格执行”一费制“,巩固了”普九“成果,中、小学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57%、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38.4%,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农村远程教育一次达到标准,改造中、小学危房面积1.16万平方米。 全县共有普通中学17所,在校生8908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551人,初中在校生7357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628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47人。有小学校82所,在校学生11878人。幼儿园24所,在园幼儿919人。 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完成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建设,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一个,演出60场,观众达20万人次。群众文化艺术馆一个,举办辅导班25次,参加人员500人次。县图书馆一个,总藏书量24万册。乡镇图书室5个,藏书量1.5万册。乡镇文化站8个。电影站1个,全年放映电影200场次,观众有5万人次。县级档案馆一个。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有线电视光网铺设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2085小时,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1120小时。 卫生 医疗卫生稳步发展,城乡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建设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传染病区,乡村卫生院所建设进一步完善。截止12月末,全县共有机构16个。有医院5个,其中:综合医院3个,中医院1个,专科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8个,其中:中心卫生院3个,乡卫生院5个;妇幼保健院1个;结核病防治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共有卫生床位663张,有卫生技术人员74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341人,注册护士160人,药剂人员65人,检验人员37人。农村卫生院有床位177张,卫生技术人员195人。 体育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以全民健身为重点,积极有效的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先后举办了政法系统篮球赛、教育系统篮球赛、邮政杯乒乓球赛、全县职工乒乓球赛、全县职工拔河赛、中学生篮球赛、中小学生越野赛、冰上运动会。在竞技体育中,我县参加哈尔滨市运动会取得了一金、二银、四铜的好成绩。群众体育的开展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体校的滑冰、田径、举重、越野滑雪列为市里四个重点项目。继续保持全国体育先进县荣誉。 社会福利与救助 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截止12月末,全县有养老机构4家,公办3家,个人办1家,床位300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全年有3378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县人口的5.7%,其中辖区内清河林业和兴隆林业局664户1414人。全年共发放城镇低保资金459万元。农村低保将于2006年施行。 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进展顺利。全县共救助低保2290户,救助金额50万元。救助农村特困群众6357人,年人均救助标准82元。 救灾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共发放粮食426吨,救助灾民6635人。建成救灾储备库面积80平方米。在大千市场成立了”慈善超市“ 四、人民生活 人口 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截止12月末,户籍总人口235218人,比上年增加283人,增长0.1%。其中非农业人口106930人,比上年减少2801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为45.5%,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20085人,比上年减少49人;女性人口115133人,比上年增加326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4.3。当年新出生人口2087人,人口出生率8.9‰;死亡人口1020人,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4.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2%。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871元,比上年增长5.7%;人均消费支出3125元,比上年下降4.6%。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比上年增长6.6%;人均消费支出2424元,比上年增长3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0%,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0%,和去年持平。 居民储蓄 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1248万元,比上年增加13534万元,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存款102193万元,比上年增加9233万元,增长9.9%;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055万元,比上年增加4301万元,增长17.4%。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5583元,比上年增长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