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阿城区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口径财政总收入46051万元,比上年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25703万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3636万元,比上年增长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3288万元,比上年增长4.4%;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415万元,比上的增长3.1%。当年可用财力36496万元,比上年增长5.1%。全口径财政支出45497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地方财政支出36423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科技三项费支出493万元,农林水气事业费支出1662万元,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055万元,教育事业费支出10623万元,卫生事业费支出2522万元,行政管理费支出5543万元,公检法司支出2491万元,社会保障支出1304万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282万元,抚恤和社救支出653万元,专项支出1054万元。 金融保险业快速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8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其中:企业存款9.9亿元,比年初增长37.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9亿元,比年初增长13.2%。其中:短期贷款43.8亿元,同比增长8.8%;中长期贷款7.1亿元,同比增长38.4%。保险业呈迅猛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813万元,同比增长70.3%。 十、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和卫生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继续增强。全年实施科技项目83项。其中:科技攻关项目34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26项,星火计划项目23项。项目实施率100%。全年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2户,民营科技企业达到50户。全年共申报专利21项。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加强。 “两基”工作扎实有效,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为98.5%。小学毕业率98.1%,初中毕业率95.4%,高考升学率达73.9%。素质教育成果丰硕。以“校校通”为标志的现代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全市有20%的学校组建了校园网,共有微机3600台,标志着我市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 突出优势,文艺创新再上新台阶。专业创作硕果累累,戏剧小品《桂珍与老根》获2002年曹禺戏剧三等奖。成立了楹联协会。文化部举办全国群星奖活动中,文化馆美术创作的《打春》获二等奖,《融》获三等奖,《归》获优秀奖。加大了文化体育和文物执法力度。电影放映700场次。体育竞技成绩斐然,在哈市冰雪比赛中获金牌26枚、银牌16枚、铜牌16枚。群众文化丰富多彩,以节庆活动为重点,举办了大秧歌汇演、元宵焰火晚会、迎春书画展等大型节庆活动。 加大清理整顿医疗市场力度,医疗质量得到提高。共清理医疗市场6次,清除黑诊所87家。疾病控制工作继续加强。全市传染病报告数为1283例,下降0.01%,发病率为195.78/10万;慢性病非传染病2816例,下降18.79%,发病率429.70/10万。当年对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监督监测499家次,监督总项次为5152项,合格4106项,总合格率达79.7%。计划免疫工作加强,五苗接种率均达标准,大力开展查缺补漏工作。加强了地方病防治工作,碘盐监测合格率为100%。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2年,全市总人口为65.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为24.3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为32.9万人,女性为32.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5371人,出生率为8.2‰;死亡人口4523人,死亡率为6.9‰;人口自然增长率1.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建立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三条保障线。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00%;企业医疗保险参保率为83%。离退休干部的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03元,比上年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20元,比上年增长6.1%。恩格尔系数为4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12.1平方米,同比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8.3平方米,同比增长1.7%。全市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为6481元,同比增长6.2%。 注:1、本公报数字均为年度统计数据; 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国有和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 3、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均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4、人口数字为公安部门户籍统计数据; 5、各行业数据均来自各主管部门的年度统计报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