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5 长沙市长沙县统计局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76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商品房施工面积87.12万平方米,增长33.5%;竣工面积22.75万平方米,增长28.5%。

商品房市场需求活跃。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1.92万平方米,增长21.02%;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9.07万平方米,增长10.5%。全年商品房销售额18511万元,增长8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0488万元,增长11.4%。商品房价格有所上升。全年商品房平均售价为1553元/M2(其中住宅价格达到1156元/M2),比上年提高526元。

金融保险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比上年增长9%。金融形势继续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7.77亿元,增长27.9%;各项贷款余额53.5亿元,增长37.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93亿元,增长15.9%。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工作有较大突破,全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内参加养老保险人数35177人,比上年增长35.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007人,收缴失业保险基金582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7631人。全县共征缴各类保险基金及保费收入15477万元。

三、投资与招商引资

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3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幅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6.35亿元,增长17.7%;工业投资3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7%,工业投资中的更新改造投资17亿元,增长25.6%;房地产开发投资6.8亿元,增长22.1%。投资拉动经济增长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8%。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县投资经济呈稳中有增、增长有度、逐季回落的运行特征。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安排重点工程和视同重点工程项目73个,累计完成投资37.8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8%。

利用外资:在国家宏观政策趋紧的情况下,我县招商引资仍有新的突破。全年共引进项目207个,其中内资项目190个,实际到位内资51亿元,增长56.4%,市外境内资金32.1亿元,增长19.6%。引进外资项目17个,实际到位外资1.1亿美元。从招商引资的产业投向看,资金开始向第三产业倾斜。全年第三产业引进项目41个,占引进项目的19.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投入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住宿餐饮业。

四、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事业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较快。全年共完成政府科技计划项目50余项,其它科技项目数百项,申报专利161件有3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科技成果获得长沙市科技进步奖,15项科技成果获得县级科技进步奖。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家,比上年增加19家,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73.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4%。

教育: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全年拥有普通中学46所,职业中学5所,小学24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46个。在校学生91512人,教职工6198人,小学入学率为100%,初中巩固率为99.27%,高中升学率为88.62%。

文化:文化事业百花齐放。2004年建成20个乡镇宣传文化法制站,县电影公司克服困难,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11工程"(即到21世纪初实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组织12支流动放映队下乡巡回放映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技片542场,共放映电影2560场,在星沙成功地举办了 "五彩星沙"广场文体活动22场次,丰富了全县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电视机普及率98%以上。

文物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县政府颁发了《关于公布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和《长沙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暂行规定》的文件,加强了文物保护工作。完成了新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鹿芝岭新石器遗址、南托大塘遗址、棠坡清代民居遗址、张百熙墓、武塘纪念亭、春华渡槽等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投资485万元完成了黄兴故居第三期工程。

体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举办运动会16次,组织参加省级运动会夺得1金2银,参加长沙市中学生运动会夺得金牌27枚。

卫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1187张,卫生工作人员1594人,专业卫生技术员1861人。农村合作医疗网络总体运行状态较好,全县有598846人入网,入网率达90.1%,有20个住院兑付点分别受理7432人,住院补偿527.69万元。

民政:民政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县政府出台了《农村特困救助办法》,全年共发放城镇低保金500多万元,发放农村困难救助金121万元。县财政安排救助基金200万元,对城乡特困户、五保户实行大病救助,共发放大病救助金91万元。开展爱心助学,全年共募集慈善捐款40多万元,为127名大学新生资助学费20余万元。

五、人口与居民生活

人口: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全县年末总人口7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00人。其中农业人口67.12万人,非农业人口6.64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9‰,比上年增加2.1个千分点;死亡率5.7‰,下降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2‰,增加2.2个千分点。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9人,城镇化率为30.03%,比上年提高2.83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2004年,我县农民收入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593元,比上年增加482元,同比增长11.7%;人均可支配收入4338元,比上年增加409元,同比增长10.4%,增幅均为5年来最高,其中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全国、省、市高出4.9、3.7、0.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431元,比上年增长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8%,比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全县年末在岗职工52766人,职工平均工资为16276元,比上年增加654元。开展再就业培训,培训下岗和失业人员1922人,通过劳动部门直接安置的再就业人数16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