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长沙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宏观调控措施,紧紧围绕"领跑中西部,进军五十强"战略目标,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全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增幅提高1.6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增长7.3%,增幅提高2.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3亿元,增长23%,增幅提高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6.9亿元,增长10.7%,增幅提高2.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分别为16.3:59.1:24.6,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3.7%,与上年持平,其中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新型工业化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年初,我县经济承接上年发展趋势,处于高速增长态势。下半年,宏观调控影响逐步显现,经济增速逐步回落。 财政收支:全县财政总收入跨越15亿元大关,达到1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9.7%。财政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在全省各县和县级市中遥遥领先。地方财政收入增势良好,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39亿元,比上年增长44.7%,增速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各税种中增长最快的是营业税,增幅达88.45%,其次是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分别增长42.7%和30.78%。全年财政总支出12亿元,增长40.2%,一般预算支出9.76亿元,增长37.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03亿元,增长46%;各项行政事业经费支出7.91亿元,增长38.9%,科技三项、城市维护、粮食直补、教育费附加、排污治理等专项支出0.8亿元,增长15.3%。 二、主要产业 农业:2004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4600多万元;发放粮食直补和粮种补贴资金1313万元。在这些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全县农业增产增效,粮食生产扭转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出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65亿元,按现价计算净增7.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3%,增幅创近五年新高。其中,种植业产值19.09亿元,增长6.8%;养殖业产值18.05亿元,增长10.4%。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39.8万亩,比上年增长25.1%;粮食总产量59.5万吨,增长17.6%。蔬菜播种面积31.35万亩,蔬菜产量72.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出栏肉猪210万头,比上年增长16.7%。花卉面积7.5万亩,比上年下降1%,产值22649万元,比上年下降11.6%。 以生态农业为主线,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发展迅猛,目前已达到381家,其中年营业收入过100万元的有17家,实现经营收入过亿元,从业人员达1500人。 工业:2004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80亿元,同比增长24.5%;完成增加值72.5亿元,增长2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18亿元,同比增长28.2%,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62亿,同比增长13.4%。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7.4%,全县亿元企业29个,完成总产值177.9亿元,同比增长21.93%,实现销售收入164.25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有10个。全县规模工业产值超过了我省怀化、邵阳、永州、益阳、张家界和湘西等六个地州市,是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29.6%。预计到明年将超过8个地州市,为"湖南工业看长沙"添上浓墨重彩。经济效益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8.44,比上年下降5.59个百分点。 优势产业群居主导地位。我县形成了机械、汽车、电子信息和新型材料、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四大产业集群。即以三一重工、浦沅、山河智能等企业为主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以长丰猎豹、北汽福田、三一客车、三一汽车、同心实业等汽车和汽车配套企业为主的汽车业,全年共生产汽车48392辆;以LG、玻壳、伊莱克斯、长海视听等为主的电子信息和绿色家电业;以江背水泥厂等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2004年四大产业总资产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73.29%。其中,资产过10亿元的企业有4家,共计资产达到131.7亿元,分别是乐金飞利浦曙光电子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远大直燃机有限公司、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建筑业总产值达到70.77亿元,增长99.9%;房屋施工面积679万平方米,增长63.4%;竣工面积309万平方米,增长65.8%。建筑企业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64.29亿元,增长96.9%;实现工程结算利润2.59亿元,增长50.6%。按施工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110846元/人,增长49.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年公路建设总规模达252.7公里,县内投资达17059万元,2004年全县全年完成货运量1298万吨,增长23.1%,货运收入3.2亿元,增长23%;客运量839万人,客运周转量3.2亿人公里。 邮政业务基本稳定。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476万元,比上年下降10.8%,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到100622万元,比上年增长32.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业快速增长。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207757户,比上年增长12.9%;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5万户,增长25%。全县移动电话达到3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27372户,增长17%,移动基站达到140处。全年电信业务收入达到11936万元,增长7.1%,移动电话业务收入为24570万元,增长19%。 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全年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7.3亿元,比上年增长9.9%。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8.9亿元,增长12.24%。在零售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26.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7%;餐饮业持续增长,完成零售额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居民消费结构稳步升级,汽车、家居、通讯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全年销售汽车1.8万辆,实现销售额17.8亿元,成为我县商贸业的一大亮点。 住宿餐饮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全年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