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5 长沙市天心区统计局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

加大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由我区负责的省十运会体操项目,获得45枚金牌,完善了黄兴小学体操基地和幼幼小学羽毛球基地,“欢乐星城”广场文化活动持续开展、区文化馆突出“戏窝子”品牌,实现“好戏天天演”区公共图书馆荣获全省“文化共享长征行”服务宣传先进单位、加强社区宣传法制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基层网点建设,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公共防疫机制建立健全。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补助标准由每服务1万人1万元提高到5万元;开展了挂号免费,“零利润”药品进社区,困难群众免费体检等公益活动;区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大楼已动工建设,大托镇卫生院改造和13个村级医务室建设及血防站建设全面完成,480座农厕改造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明显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分别在上级年度目标考核中排名第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了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2006年,辖区内拥有卫生机构257个,其中:二、三级医院4家,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区人民医院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驻区企事业医疗机构131家。在区注册卫生技术人员1819人,其中,医生1161人。全年活产数3781人、孕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千分之四。

九、环境保护

严格开展环境持法,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开展环境执法“劲风”行动, 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保持良好、饮用水源得到保护工作,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57.49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产生0.207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率用率99%;全年全区未引进一家水污染企业,强制关闭、关停水污染企业10家。年内污染治理资金使用金额1275万元,安排治理项目5个,竣工4个。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全区未发生一起污染事故。

全年新增绿地116公顷,创建了2个“省级园林式”单位,3个“市级花园式”单位。新开放的仙姑岭生态公园,新增观赏性强的优良树种,配套了游亭山道,游人移步换景,赏心悦目,石冲潇湘标本公园200亩林业生态圈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加强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累计投入资金4200多万元,全面完成20个标准化社区建设,打造了白沙井、井湾子、文庙坪等一批特色社区。改造提质支巷59条,栋间路141条,新改建站厕47座(新建8所、改建39所),新建下水道4.55公里。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夯实基础,优质服务提升水平。2006年末全区户政人口119199户429104人,其中男性218015人,女性211089人、城镇人口378273人,计生工作在保持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城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优质服务,实现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和计生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2006年,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9.87%、婴儿出生性别比108.6、属地管理服务到位率99.15%、综合治理到位率95.7%,计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获得全国先进,区药具站被评为“省模范药具站”。省市区投入经费72.5万元,奖励五类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对象6910人,使他们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步入比较殷实小康。2006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6元,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33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8490元,同比增长17.1%。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农民人均农村劳务经济收入实现3568元,同比增长29.5%,增速高于全市其它城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0.31,居民生活水平逐步走入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新阶段。

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2006年区委和区纪委班子、大托镇党委班子及全区10个街镇的59个社区进行了换届,并有85%的社区居委会主任和党组织实行了一肩挑。以市民教育年、邻里节活动为契机,开展“天心美德之旅”十大主题活动,创办了“天心讲坛”市民课堂,利用基层党校、市民学校、农民学校等阵地,开展假日课堂、理论夜校、青年干部沙龙等教育活动30多场次,培训干部群众2700多人。成功创建了坡子街等全市基层理论普及示范点。在全区1200家企业中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经营”诚信星级企业创建活动。

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新的突破。我区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创业指导和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创新,我区劳动保障工作被推荐为全国先进。2006年,就业服务实现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启动了劳动力市场建设。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4684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92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376人,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228人、新增工伤保险3570人、新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834人。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得到较好落实,率先在全省推出零就业家庭援助行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协调劳动关系,维权机制日趋完善规范。

城市和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发放城市低保16.5万人次,累计金额1416万元,发放农村低保8577人次,累计金额45.2万元。2006年天心区慈善总会募集资金320万元。慈善助学116人,发放助学金27万元;特困家庭重大疾病救助632人次,累计132万元,为776名社会精神病人实施药物救助,实现了应救尽救。

注:1、地区生产总值(GDP)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数据为快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