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天心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5 长沙市天心区统计局

五、           贸易和物价

商业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全区消费品市场强势增长,经营规模有效扩张。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1880万元,同比增长17.1%。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665361万元,同比增长20.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79894万元,同比增长5.8%。五一广场商圈、黄兴南路步行街、新世纪体育文化中心、解放西路酒吧一条街等消费旺点生机焕发,新芙蓉(国际)家具广场、坡子街民俗名食商业街顺利开业,生态新城的餐饮、休闲和服务业明显升温,我区作为全市中心商业区的态势更为明显。一力物流园市场欣欣向荣,会展业发展迅速,辖区内举办会展23余次。

居民消费价格运行平稳,生产投资价格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去年同期的101.9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去年同期的100.4 %、娱乐教育和服务业价格指数为去年同期的103.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建筑业安装工程价格指数分别为去年同期106%、10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升9.4%。

六、           外贸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2005年,全区共新批外资企业16个,全区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15721万美元,同比增长90.17%;引进内资项目102个,实际利用区外境内资金652889万元,同比增长45.03%;三资企业销售收入21.50亿元, 同比增长26.1%;完成进出口总额25234万美元,其中出口额6956万美元,进口额18278万美元;全年对外劳务输出421人。

七、           教育和科学技术

扩张优势教育资源,倡导特色立校。以差异发展代替均衡发展水平的提升,确保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按照规范管理、优化服务、提升质量、促进发展的工作思路,全年先后拆并12所学校,停止了三所学校招生,全面消灭危房,新建青山小学2所,扩建铜街铺和黄兴小学学校2所,改造文庙坪、沙湖桥小学、42中等学校20多所,基本完成了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6所学校获市示范性学校称号,1所幼儿园获得省示范性幼儿园称号,辖区现有中学校15所、在校中学生16209人;小学36所,在校小学生18802人,幼儿园36所,在园幼儿591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均达100% ,高中毕业生合格率100%。

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紧紧围绕“科技兴区”主题,进一步加大科经对接和科技事业经费投入力度,筹措科技三项经费1264万元,占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的1.6%,同比增长105.5%,科技经费实际投放785万元,科技新产品的开发和科技成果进一步推广,完成科技新产品开发57项、专利申请462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完成81907万元,同比增长34.3%,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八、           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文体工作坚持群众文化与竞赛文化、全民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2005年,参加长沙市第六届运动会,获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两个第二,完善了黄兴小学体操基地和幼幼小学羽毛球基地,经常性组织“欢乐星城”广场文化活动、“中国长沙首届坡子街民俗名食文化节”及第八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区政府投资建设了区公共图书馆、改造了区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辖区内,简牍博物馆对外开放和公共防疫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环境进一步优化, 我区被国家卫生部、民政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创建国家社区卫生示范区工作通过国家级评审验收。2005年,辖区内拥有卫生机构257个,其中:二、三级医院4家,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区人民医院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7家,驻区企事业医疗机构131家。在区注册卫生技术人员1819人,其中,医生1161人。孕产妇死亡率为0。

九、           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我区获得国家生态示范区和园林城区称号。按照“创精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优质高效的完成了113条背街小巷的提质改造,打造了西文庙等7条历史文化街巷(区),共改造道路42.1千米,全年棚改拆迁面积11万平方米,建设公共站厕4套(8座),全区新增绿化面积20.3万平方米。

十、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工作。2005年末全区户政人口116730户, 422118人,比上年增加4252人,同比增长1.0%,其中男性215647人,女性206471人,年内出生人数2621人,婴儿性别比为108.93。计生工作在保持全省模范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综合改革,拓展优质服务,计划生育率达99.72%。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5年,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2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37元,增长15.55%,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继续扩大,2005年由上年的4106扩大为4465元。实现人均农村劳务经济收入3069元,比去年同期增收693元,同比增长29.5%,增速高于全市其它城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4%,居民生活水平正由总体小康进入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新阶段。

就业和保障工作成效显著。以“落实保障职能、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先后迎接了国务院及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组领导对我区劳动保障工作的视察指导,最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活动工作作为社区就业的一面旗帜、一块品牌,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创业指导和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创新,2005年,创建最充分就业街道2个、创建最充分就业社区21个。全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189人,安排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582人,安排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坚持以调解为主、仲裁为辅的方针,劳动争议仲裁成效显著。

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2005年全区按照“创特色、出精品”思路,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文明社区覆盖率达85%以上。按照“分类指导,整体提升”的原则,全面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全区85%的社区党组织达到了“五个好”标准,90%的社区按照标准建设了六室三站一场一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