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郑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4年实现财政收入41369万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工商税收22087万元,增长30.99%;农业四税5079万元,增长103.65%;企业所得税1753万元,下降19.22%;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257万元,下降3.9%;专项收入3137万元,增长49.17%;其他收入2920万元,下降7.45%;基金预算收入5136万元,下降20.74%。 全市财政支出54655万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各项专款支出6826万元,增长44.77%;各项行政事业费33878万元,增长19.89%;政策性补贴支出13万元,下降87.0%;专项支出3128万元,增长49.02%;其它支出6751万元,增长20.58%;基金预算支出4059万元,增长57.94%。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75770万元,比年初增长10.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2902万元,增长11.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92595万元,增长9.1%。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围绕我市“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在制药、化工、建材等领域组织实施了33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研发和传统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相继开发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新科技产品25个。实施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17项,在全市9镇4乡1区和3个办事处,安装操作简便的光彩农信息机500台,解决了农村市场信息滞后问题,拓宽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渠道,使我市的农业资源优势及时转化为经济优势。 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全市各类中初等教育学校达到244所,班级总数2945个,在校学生数133300人,毕业学生数40697人,教职工数9388人。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化。高中段教育成绩突出,重点上线人数551人,本科上线人数1206人,大专上线人数2777人,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居郑州市六县(市)首位。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组织,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在全省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14枚、铜牌8枚。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82‰,死亡率为5.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1‰。年末全市总人口631235人,其中,农业人口471071人,占74.62%;非农业人口160164人,占25.38%。城镇人口260700人,占总人口的41.3%(统计口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继续改善。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72元,比上年增长16.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82元,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5元,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709元,增长17.3%;职工人均工资12512元,增长6.6%。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年共征缴企业养老保险金2001万元,支付1750万元,社会发放率保持100%;征缴事业养老保险金1767万元,支付1660万元;征缴失业保险金219万元,支出189万元;征缴工伤保险金47万元,支出19万元;征缴医疗保险金1618万元,支出1181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稳定发展。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居民应保尽保,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户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确保全市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全年共审批低保对象922户,2829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73万元。审批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4235户,5965人,累计发放救助金258万元。低保金和救助金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 十、资源与环境 年末耕地总资源47829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2009公顷。常用耕地面积中水浇地面积21557公顷。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占总天数的90%以上;对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望京楼水库监测12次,水质达标率100%;区域噪声平均值为51.4分贝,交通噪声平均值为67.8分贝,均符合国家标准。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982公顷,四旁植树470万株,完成林业育苗229公顷,退耕还林还草140公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