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郑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5 郑州市新郑市统计局

2003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克服了“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顺利完成了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新郑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初步核算,新郑生产总值全年突破百亿元,达到104.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从一、二、三产业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6亿元,增长6.0%;第二产业增加值65.4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31.0亿元;增长15.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3%、62.9%和29.8%。从全年发展情况看,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

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居民消费品价格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7.0%。从八大类居民消费品价格全年变动情况看,食品类、居住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有所上涨,分别比上年上涨15.9%、6.5%、6.3%、5.5%、1.9%、1.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价格比上年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7.5%、0.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化水平较低,在规模企业数量、工业经济总量和企业运行质量等方面,与先进县市存在较大差距;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财源结构不尽合理,财力紧张状况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经济外向度低,利用外资数量少,外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不强;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工业经济和财政收入方面差距最为突出。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增长6.0%;全年粮食总产量227066吨,下降3.5%。其中夏粮总产量121418吨,增长2.94%;由于秋季持续阴雨,气温偏低、日照不足等灾害天气对秋作物产生不利影响。秋粮总产量105648吨,下降9.98%;蔬菜产量187261吨,比上年下降13.49;油料39424吨,下降7.16%;大枣22379吨,比上年下降18.5%。

畜牧生产发展迅速。全年肉类总产量33035吨,比上年增长19.77%,其中猪肉产量21206吨,比上年增长5.0%;家禽年末存栏数达550.5万只,比上年增长27.3%;禽蛋总产量27033吨,比上年增长10.9%;优越的发展环境和丰富的饲料资源吸引了许多奶产品加工企业来我市建立奶牛养殖基地,2003年全市奶类总产量7439吨,比上年增长97.32%,其中牛奶产量6239吨,比上年增长67.7%。水产品产量430吨,比上年增长2.38%。

绿化造林事业蓬勃发展。全年新增造林面积3567公顷,四旁植树220万株,完成林业育苗311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市机械总动力55.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8.3%。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1.41万台、2.27万台。全市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49万公顷、2.92万公顷和2.22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8050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6.6%。化肥使用量(折纯)32020吨,比上年增长5.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659公顷,比上年增长0.65%。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我市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5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主要工业(规模以上口径)实现增加值2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市内工业增加值20.44亿元,比上年增长30.1%;烟厂增加值7.92亿元,比上年增长3.0%。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9.06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个体工业增加值22.1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工业经济主要行业进一步壮大。作为市内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工行业等四个行业发展较快,2003年分别完成增加值24782万元、5865万元、54717万元、3553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1%、38.6%、36.6%、23.1%。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生产下滑,完成增加值16502万元,比上年下降4.5%。

主要工业运行质量较好。全市主要工业实现利税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市内主要工业实现利税4.4亿元,增长14.2%;新郑烟厂实现利税6.6亿元,下降5.5%。产销衔接状况较好,产销率达到93.7%。市内工业亏损企业26个,比上年减少3个。

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082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以上)完成131486万元,增长27.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7959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5%,

在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以上)中,基本建设投资102870万元,增长34.5%;更新改造投资2860万元,增长30.4%;其他投资13597万元,下降4.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177万元,增长18.0%;城镇私人建房5982万元,增长24.4%。

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农户投资额为106426万元,农户投资额为73170万元。在非农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规模以上(5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项目投资达85605万元,规模以下投资达20821万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国民经济增速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力度的加大,拉动消费品市场稳步攀升。2003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07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5354万元,增长57.5%;餐饮业零售额42732万元,增长3.9%;其他22620万元,增长66.0%。

外贸出口大幅度回升。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市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环境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实现直接出口6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5%。从出口市场看,出口亚洲296万美元,增长253%;出口非洲2万美元,上年出口额为零;出口欧洲195万美元,下降43.%;出口北美洲洲142万美元,增长321%。

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据市有关部门统计,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6.3亿元,比上年增长23.0%,实际利用外资9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