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郑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5 郑州市新郑市统计局

2001年是新世纪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为主题,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实干干实,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较好态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五”计划开局良好,首次进入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行列。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4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56.89亿元,增长11.6%;第三产业增加值23.63亿元,增长13.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4%、65.5%和27.1%。

市场物价止跌回升,居民消费品价格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9%,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1.9个百分点。从八大类居民消费品价格全年变动情况看,食品类、家电设备及用品、衣着类、医疗保健及服务项目与上年价格基本持平,交通和通讯工具、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居住价格有所上涨,分别比上年上涨3.5%、1.7%、1.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整体经济外向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够健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规模效益不明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发展后劲不足,部分乡镇财力紧张状况仍很突出。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化经营势头强劲,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种植业战胜了旱灾的严重影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作物在种植面积比上年下调3.1%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达到24.5万吨,比上年减产2.9%。其中,夏粮11.9万吨,减产12.8%;秋粮12.6万吨,增长8.8%。由于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大面积推广,粮食总产量虽因种植面积下调而有所下降,但种植效益得到了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上升,产量增长较快。其中,蔬菜产量21.7万吨,增长33.6%;油料4.2万吨,增长12.6%;大枣2.8万吨,下降7.4%。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产业化经营的深入,节水莲藕、优质大枣、提子葡萄、食用菌、地膜花生、烟叶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化项目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

畜牧生产保持平稳发展,奶业发展迅猛。全年肉类总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猪肉产量1.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家禽年末存栏数达379.8万只,比上年下降0.1%,禽蛋总产量23.1万吨,比上年增长9.1%;奶类总产量2229吨,比上年增长4倍。牛、羊、兔等节粮食草型养殖发展较快,优化了养殖结构,提高了养殖业效益。水产品产量405吨,比上年增长34.1%。

造林绿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225公顷。四旁植树60万株。完成林业育苗280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市机械总动力46.9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0.67万台、1.45万台。全市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7万公顷、3.7万公顷和2.4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424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6%。化肥使用量(折纯)3.07万吨,比上年增长4.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6220公顷,比上年增长1.0%,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000公顷,比上年增长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5亿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烟厂因素则为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增加值亿30.8元,比上年增长10.8%。

工业经济主要行业(规模以上口径)进一步壮大。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3222万元,增长5.4%;化工行业增加值16750万元,增长12.0%;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8948万元,增长13.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34527万元,增长12.3%;医药行业增加值3909万元,下降34.3%;烟草加工业增加值89564万元,下降3.6%。

工业经济效益(规模以上口径)有所好转。全年工业实现利税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扣除烟厂因素为3.5亿元,比上年下降5.4%。产销衔接状况较好,产销率达到97%,与上年基本持平。市内工业亏损企业28个,比上年增加17个,亏损企业亏损额2235万元,比上年增长182.2%。

建筑业增长加快。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增加值0.67亿元,增长21.8%;实现利润2120万元,增长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制度口径投资9.7亿元,增长36.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增长1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增长16.2%。制度口径投资按建设性质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6606万元,增长41.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2033万元,增长10.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112万元,增长44.4%;其他投资完成14428万元,增长19.1%。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在市属及以上投资项目中,第一产业投资1800万元,比上年下降85.3%;第二产业投资3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98.3%;第三产业投资54667万元,比上年下降18.5%。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0311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81580万元,增长16.9%;餐饮业零售额36461万元,增长13.8%;制造业零售额38289万元,增长1.8%;农业生产者31069万元,增长2.8%;其他零售额12912万元,增长6.8%。

对外贸易下降。全年出口创汇629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4.0%。其中,直接出口215万美元,下降36.6%;委托出口414万美元,增长15.3%。

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据市外经招商办统计,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60万美元。

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游客1131834人,比上年同期增长7.66%,其中接待海外游客8437人,比上年同期增长6.94%,接待国内游客1123397人,比上年同期增长7.67%。全年旅游收入79133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1%。旅游创汇收入502万美元,其中旅游商品创汇收入137万美元,占旅游创汇收入的27.3%。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有所下滑。全年独立核算运输企业完成货运周转量19002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1.8%。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5096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1.1%;铁路货运周转量13906万吨公里,增长7.9%。独立核算运输企业完成客运周转量196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公路客运周转量1922万人公里,增长14.9%,铁路客运周转量43万人公里,下降54.4%。年末我市地方公路通车里程达1190公里,比上年增长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