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郑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5 郑州市新郑市统计局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坚持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打好三大战役,抓好四个关键,实现两个确保”的总体工作部署,高扬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实干干实,取得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显著成就。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较好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48.7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1.3亿元,增长12.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8.0%、64.0%和28.0%。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0%,成为我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市场物价止跌趋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4%,物价水平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物价增长的项目主要有:鲜菜增长5.5%,肉类及其制品增长3.3%,衣着增长2.4%,医疗保健用品增长2.3%,服务项目增长2.2%;物价下降的项目主要有:粮食下降9.0%,蛋类下降17.2%,家庭设备及用品下降0.2%,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1.2%,娱乐和教育文化用品下降1.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0%,物价水平上升了1.0%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8.9%,物价水平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尚未根本缓解;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存在;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部分乡镇财力不足。

二、农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种植业战胜了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作物在种植面积比上年下调9.9%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达25.2万吨,比上年减产10.0%。其中,夏粮13.6万吨,减产3.7%;秋粮11.6万吨,减产16.5%。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大面积推广,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上升,产量增长较快。其中,蔬菜产量16.3万吨,增长75.3%;油料3.7万吨,增长43.8%;大枣3.0万吨,增长1.4%。节水莲藕、优质大枣、提子葡萄、食用菌、地膜花生、烟叶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畜牧、水产品生产持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6万吨,比上年增长4.0%,其中猪肉产量1.9万吨,比上年增长8.7%。家禽年末存栏数达380.2万只,比上年增长6.2%,禽蛋总产量2.1万吨,比上年增长9.4%。牛、羊、兔等节粮食草型养殖发展较快,优化了养殖结构。水产品产量304吨,比上年增长10.5%。

造林绿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年新增造林面积1346公顷。种植各类林木376.36万株,其中四旁植树110万株。完成林业育苗120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机械总动力46.1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7%。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0.67万台、1.36万台。全市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7万公顷、8.3万公顷和2.3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1416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4%。化肥使用量(折纯)23329吨,比上年增长1.7%。

乡镇企业取得新进展。全市乡镇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乡镇企业实现入库税金10619万元,比上年增长22.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4亿元,比上年增长9.4%,扣除烟厂因素则为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9%;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增加值2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市改制、重组企业15家,规范股份制企业26家,累计盘活资产5800万元。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扎实有效,累计投入新产品开发资金830万元,研制开发新产品16个和成套设备一项。企业的管理水平普遍得到提高,庆安化工集团等四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工业经济主要行业(规模以上口径)进一步壮大。食品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2403万元,增长25.3%;化工行业增加值14741万元,增长20.8%;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7207万元,增长18.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32236万元,增长5.7%;医药行业增加值5933万元,增长1.1%;烟草加工业增加值68899万元,下降2.9%。

工业经济效益(规模以上口径)明显好转。全年工业实现利税9.1亿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烟厂因素为3.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产销衔接状况较好,产销率达到98.5%,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11个,比上年减少3个,亏损企业亏损额738万元,比上年下降56.1%。

建筑业增长较快。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增加值0.55亿元,增长12.2%;实现利润1988万元,增长1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制度口径投资9.8亿元,增长1.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30.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2.9亿元,增长51.1%。制度口径投资按建设性质分,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7032万元,增长3.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845万元,增长26.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348万元,下降25.1%;其他投资完成24610万元,增长1.3%。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在市属及以上投资项目中,第一产业投资12300万元,比上年增长4.6倍;第二产业投资18455万元,比上年下降37.9%;第三产业投资670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9%。

重点项目建设完成较好。全市25个计划当年建成项目共完成投资2.36亿元,占计划的110%。城市建设与管理迈上了新台阶,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67181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额155251万元,增长29.9%;餐饮业零售额32047万元,下降24.0%;制造业零售额37586万元,增长0.1%;农业生产者30210万元,增长0.4%;其他零售额12087万元,增长0.3%。

对外贸易运行平稳。全年出口创汇8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直接出口339万美元,下降7.9%;委托出口488万美元,增长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