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密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开工建设了113个重点项目,实际完成投资53.6亿元,52个项目建成投产。曲梁服装工业园区投资1.7亿元,建成标准厂房和商住楼23万平方米;河南和信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4亿元建材项目即将投产;隆盛祥氟化盐、大磨岭煤矿、金源特变变压器生产线、正泰耐材等项目有序推进。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累计投资4.76亿元,完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公益等项目456个,11个示范村顺利通过郑州市验收,113个整治村建设初见成效;袁庄综合扶贫开发区新建移民住宅楼8幢,搬迁入住贫困户240户。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溱水路桥续建和育才街、大鸿路、平安路、祥云街东段、金谷巷、开阳南路、农业路、密新南路、东大街等主次干道改造工程完工;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垃圾处理场具备运行能力;铺设天然气管道6.3公里;集中整治城市环境,拆除违章建筑192处,取缔旱厕、煤球场、废品收购站点等825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环境更加明亮净美。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5346万元,比上年增长23.3%。分城乡看,市以上消费品零售额578771万元,增长21.2%;市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46575万元,增长28.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63047万元,增长26.3%;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46140万元,增长11.6%;其他行业零售额16159万元,增长19.3%。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家俱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等吃、穿、用、住、娱乐类商品销售额持续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83.7%、28.3%、34.7%、64.5%、21.7%、44.4%、21.3%。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全市直接出口总值为95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4.2%。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资金额8723万美元,增长35.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188万美元,增长43.8%。 全年全市主要景区、景点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6.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5%;旅游总收入8800.84万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景区营业收入450.1万元,宾馆营业收入5643万元,旅行社组团45304人次,营业收入达2707.74万元。全市国内旅行社13家;星级宾馆2家;获得经营许可证的旅游景区、景点7家。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34995万元,比上年增长11.1%。 全年公路运输业完成货物周转量175223.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3%;旅客周转量202745.7万人公里,增长7.5%。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9542.3万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邮政业务7141.5万元,增长11.5%;电信业务142400.8 万元,增长21.1%。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43.55万户,增长7.4%;移动电话本年新增用户2.99万户。本地电话用户年末数为144739户,下降22.9%,其中:小灵通用户为28466户,下降23.8%,固定电话用户为116273户,下降22.7%。年末市话总容量23.46万门,增长6.5%。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47244户,增长15.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6999万元,比上年增长28.1%;一般预算收入106979万元,增长24.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1638万元,比上年增长38.4%;一般预算支出166928万元,增长35.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7557万元,增长5.8%;公共安全支出11199万元,增长21.1%;教育支出41552万元,增长29.0%;环境保护支出11282万元,增长121.7%;文化教育与传媒支出1827万元,增长137.9%;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7419万元,增长20.6%;医疗卫生支出10610万元,增长73.9%;农林水事务支出22508万元,增长60.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7324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2087万元,增长27.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27687万元,比上年下降6.8%,其中,短期贷款258342万元,下降16.9%;中长期贷款81092万元,增长60.5%。全市农村信用社贷款240224万元,增长16.0%。 全年全市保费收入22389万元,比上年增长64.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05万元,下降1.7%;人寿险保费收入19884万元,增长79.1%。全年赔付额2675万元,增长11.1%。其中,财产险赔付额1702万元,增长24.5%;人寿险赔付额973万元(只含短险赔款和死亡、伤残给付,不包括满期给付、退保和养老给付),下降6.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投入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得到巩固和加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及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等政策,安排资金5224.36万元,惠及学生近11万人。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了全面普查,建立了校舍整修台帐,及时拆除D级危房3000多m2, 2008年投入1100万元,新建校舍17202m2(包括实验楼、住宿楼),涉及12个乡(镇)、办事处的19所学校;投资240万元的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和投资近200万元的校舍维修工程全面完工;投资150多万元采购农村中小学课桌椅13000套。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11所,下降0.97%。其中: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6所,初级中学3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6所,小学134所,特殊教育1所,幼儿园96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326所。全市共有在校生322206人,下降1.5%。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8033人,增长10.0%;普通初中在校学生39940人,下降8.0%;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8627人,下降11.9%;小学在校学生68750人,下降2.3%;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56人,增长3.3%;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在校学生186700人,下降0.2%。全市共有在职教职工数10891人,增长2.1%。其中:普通中学4532人, 中等职业学校468人,小学4329人,特殊教育48人,幼儿教育1514人。全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7594人,增长16.0%。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95%。 全市继续落实全民健身纲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动员群众开展体育活动,成功召开了全市春季中小学生“晨光杯”春季田径运动会。以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为契机,深入开展了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和“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广泛开展了少林拳进小学课堂活动。全年举办市以上运动会3次,参加运动员人数达1950人次。并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全年参加“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初中毕业生学生数为12626人,合格率达95.16%,高中毕业生学生数为6037人,合格率达95.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