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房地产开发市场增势迅猛。在山东华通投资置业有限公司、济南正大投资有限公司、济南胜明投资有限公司、山东鲁信明珠有限公司、山东金田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山东天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六家外地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积极带动下,房地产开发投资呈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4.5亿元,增长49.1%;房屋施工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面积27.1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45.3%和38.5%;商品房销售面积33万平方米,销售额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7%、42.5%。 投资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03.3亿元,增长9.6%,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47.8%。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效益)。火力发电62.5万千瓦;输电线路长度10.38公里;合成氨15000吨/年;棉纺锭10000锭;造林面积20000亩;城市自来水日供能力4万吨;城市道路扩建面积28.4万平方米;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2.5万吨;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46000吨/年。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百佳购物、奥德隆商厦等多家大型商业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全年新增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企业13家(注3)。截止目前,有13所院校入驻高等职业教育基地,7所大专院校建成招生,新增5.3万人的消费能力,大学园区对消费的拉动作用明显。大型商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推进,中心商务区香港街、鲁信明珠等大型商业标志性建筑建成投入使用。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8亿元,同比增长17.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9.3亿元,同比增长16.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亿元,增长27.9%;其他4.2亿元,增长7.4%。按经济类型分,在消费品零售中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16.5亿元,增长16.9%;非公有制经济完成零售额79.3亿元,增长17.5%。 六、对外经济 全市外贸出口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261万美元,同比增长35.1%,有外贸出口实绩企业达到74家,比上年增加12家,出口累计超过300万美元的企业有11家。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18个,合同利用外资6949.3万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5009万美元,同比增长24.7%。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城乡路网建设不断完善。框架路建设工程S242线改建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以上;S244线立交新建工程基本完工;水康路新建工程已完工。济莱高速章丘段完成工程量的70%。全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项目34个59.6公里,总投资2078万元;截止目前,全市通车里程达2017.1公里。新农村建设首批48个项目已全部完工,总投资2394.6万元。城市出租客运档次提高,引进优秀出租企业,更新城区出租客车90辆。安装建设的55个欧式候车亭亮相城区,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全年客运量420万人,比上年增长2.02%;货运量1472万吨,比上年增长6.82%。客运周转量18568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13%;货运周转量6812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67%。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18713万元,比上年增长11.3%。年末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29.78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数24.39万部。 旅游业迈出新步伐。全年实现旅游开发投入5亿元,旅游框架进一步完善。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25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5.8亿元,旅游创汇610万美元,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百脉泉公园被评定为国家4A级景区,七星台、三王峪、锦屏山成功跨入2A级景区行列。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税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快增长。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完成23.34亿元,同比增长22.45%;地方财政收入首破15亿元大关,达15.18亿元,比上年增收3.1亿元,增长25.3%。国地税收完成16.16亿元,同比增长22.57%,当年净增3.0亿元。其中国税完成9.34亿元,增长24.5%;地税完成6.82亿元,增长20.0%。各项税收中工业税收11.5亿元,占全市税收71%;第三产业实现税收3.2亿元,增长24.5%,占全市税收19.9%;房地产业实现税收1.0亿元,增长65.7%,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和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分别增长28.5%和21.2%。 存款平稳增长,贷款增幅加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5.65亿元,比年初增加19.41亿元,增长18.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91.63亿元,比年初增加11.40亿元,增长14.2%。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3.19亿元,比年初增加11.43亿元,增长22.1%。信贷资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降低1.76个百分点,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业务收入22348万元,增长27.83%;保险业务支出7243万元,增长62.0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城乡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升。2006年,我市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工程,办学水平整体得到提升。投资1500万元,对23个幼儿园实施了新建或改扩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投资4500万元,重点对20所学校进行了升级改造。投资370万元,对地处偏远,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十多所学校进行改造,提升内部设施配套。入驻高等职业教育基地的13所大专院校,有7所建成招生,招收学生约5.3万人。全市有省级规范化学校19处,济南市级8处。有14名教师获省、济南市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全市本科上线3393人,有79人达到全国前十所名牌大学录取线,录取44人。全市本科录取2577人,专科录取3462人,大学录取率达82%。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75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5.32万人,小学在校生7.87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6%。专任教师7669人。规范治理教育收费,在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部际联席会上做经验介绍。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转化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申报济南市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7家,高新技术产品31种。组织实施科研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3项,济南市各类项目53项。完成科技成果33项。申请专利357件。今年以来与12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建立产学研和中试基地10个;组织了40多家专利示范企业参加了第三届成果和专利技术展交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发展到129家,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7.93亿元,同比增长45.6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37.14%,比年初提高10.8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拥有文化馆(站)2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新增有线电视入户9122户,累计达到18.1万户,新增家庭专线上网3107户,累计达到8963户;新增数字电视2083户。在济南市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3200余篇(件),发表头版头条53个。其中中央级2个,省级18个,整版3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