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莱州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4 烟台市莱州市统计局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起步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深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主题,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两个”转变。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协调、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1年,全市上下按照“跨越发展”的要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扩大内需,努力开拓市场,使我市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1亿元,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9.5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4.4亿元,增长5.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390元,比上年增加508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7.2:48.3:34.5调整为17.1:47.5:35.4,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年末,全市个体私营经济户数达到1.4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406家;全年新开业个体工商户3391户,私营企业656家,分别比上年增长7.9%和60.4%。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2001年,圆满完成了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农民负担人均减少63元,减负率29%。企业改制进展顺利。2001年末,已改制企业1816户,改制面为99.2%,其中当年改制企业17户,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16户。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社会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6.3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1.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全年养老保险费征缴1.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征缴率达98.0%,医疗保险费征缴2036万元,失业保险费征缴1029万元,生育保险费征缴353万元。

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后劲相对不足;资源型工业产业链条短,加工型工业技术水平较低、规模较小;限额以上工业速度、效益增速不够快,少数骨干企业拉动力减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缺少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社会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由上年的39.7:2.0:16.2:42.1调整为38.5:1.6:16.1:43.8。

粮油生产稳定发展,果业生产下降。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2万公顷,总产量37.0万吨,增长6.0%;油料播种面积1.6万公顷,总产量4.3万吨,增长19.8%;蔬菜播种面积0.6万公顷,总产量35.9万吨,下降3.4%;水果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总产量17.6万吨,比上年减产7.8万吨,下降30.8%。

林业生产有较快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763公顷,其中经济林220公顷,防风林20公顷,用材林27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4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5%。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年末生猪存栏11.9万头,比上年增长1.7%;牛存栏6.0万头,增长4.8%;羊存栏8.7万只,增长0.8%;家禽存栏464.0万只,增长8.5%。全年生猪、牛、羊、家禽分别出栏17.5万头、1.3万头、5.7万只、1899.2万只,分别增长19.6%、-1.7%、2.5%、0.6%。全年肉类总产量4.5万吨,增长4.6%;禽蛋产量3.5万吨,增长12.2%;奶类产量2.0万吨,增长27.5%。

渔业生产保持平稳。渔业生产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在加大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的同时,加大名优产品的养殖。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7.3万吨,其中海水产品27.2万吨、淡水产品0.1万吨,基本与上年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1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0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5%。农村用电量5.4亿千瓦小时,增长1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1万吨,下降2.6%。年末耕地面积7.1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4万公顷,占61.7%。

三、工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5亿元,增长0.4%。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加值3.8亿元,下降7.3%;集体工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6.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0亿元,增长4.2%;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幅高于轻工业,轻工业实现增加值8.9亿元,下降21.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6亿元,增长23.6%。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2001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企业类型看,中型企业高于大型企业。中型工业为99.5%,大型工业为95.9%;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高于轻工业。重工业为98.1%,轻工业为96.0%。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1年,全市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8.0亿元,比上年增长9.4%;实现利润15.0亿元,增长2.5%;实现利税21.6亿元,增长4.9%。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2.4%。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0.7%,资本增值保值率97.0%,资产负债率57.1%,流动资产周转率1.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4%,全员劳动生产率27519元/人。亏损面为14.9%,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511万元,下降27.4%。

大中型工业企业骨干作用继续加强。全市30户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现利税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9.3%;实现利润3.5亿元,占61.4%。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2001年,我市继续贯彻实施扩大投资、启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城镇投资10.7亿元,增长3.0%;农村投资14.5亿元,增长26.6%。在城镇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7亿元,增长6.8%;更新改造投资3.2亿元,增长15.4%。

重点骨干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全市1000万元以上生产性在建项目完成投资8.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占总投资额的比重由上年的30.5%上升到33.6%,提高3.1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商品房建设投资2.1亿元,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7.9%。本年施工面积达43.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3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3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7.0万平方米。全市房屋销售面积19.5万平方米,其中个人购买19.2万平方米;住宅销售面积17.6万平方米,其中销售个人17.6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