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莱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4 烟台市莱州市统计局

2000年,全市人民在中共莱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奋力进取,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亿元,比上年降低1.0%;第二产业增加值58.5%亿元,比上年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1.9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9.1:48.9:32.0优化为17.2:48.3:34.5,继续保持了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格局。

人均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881元。比上年增加1094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458元,比上年增加57元,增长14.2%;人均储蓄存款余额8903元,比上年增加428元,增长5.1%。

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99.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达到98.3%。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在连年走低的基础上,开始回升。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7.0万人,比上年减少2.8%,其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0.1万人、3.8万人和3.1万人,与上年同期相比,一、二产业降低1.5%和8.9%,第三产业增长6.0%。全市在岗职工6.9万人,比上年下降2.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目前,已初步形成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2000年末,全市61455名企业职工和118325名农村居民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11542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和13403名农村老人按时领取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征缴率分别达98.8%和58.0%;全市27466名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69924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社会统筹,医疗保险征缴率分别达到97.0%和98.8%。

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过程还不够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骨干企业规模优势不够明显,发展后劲相对不足;区域性专业市场培育滞后;对外开放的总体水平还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还不强;第三产业比重低、城市化水平低等问题比较突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增多,维护稳定的压力加大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农业

2000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中心任务,克服了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保持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7.9亿元。其中:农业实现15.1亿元,林业实现0.8亿元,牧业实现6.1亿元,渔业实现15.9亿元。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比由上年的41.7:1.7:14.7:41.9优化为39.7:2.0:16.2:42.1。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由于受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影响,全市粮油产量下降,经济作物产量继续增加。其中,粮食总产量为34.9万吨,比上年降低23.0%;粮食亩产为557公斤,比上年降低18.9%;花生总产量为3.5万吨,比上年下降20.2%。果品总产量达到25.4万吨,比上年增长12.9%。蔬菜总产量41.8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5.1亿元,比上年降低3.4%。

林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286公顷,育苗面积141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6万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1.6%。全年实现林业产值7718万元,比上年增长26.3%。

牧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5.0万吨,奶类总产量1.6万吨,禽蛋总产量3.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2%、6.7%和38.5%;年末大牲畜存栏量5.8万头,羊8.7万头,猪11.7万头,家禽427.8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1.7%、3.6%、6.4%、-2.7%。全年完成牧业产值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7.2万吨,比上年降低3.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7.1万吨,在海水产量中,捕捞产量15.8吨,比上年降低3.5%,淡水产品产量0.1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全年完成渔业产值15.9亿元,比上年降低8.9%。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5.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8%。其中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20.6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9万台,渔用机动船2356艘,农用汽车2717辆,农村用电量47830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5万吨(折纯)。年末耕地面积7.1万公顷,保持了总量的稳定。2000年底,通电的农户数24万户,比重达到100%;通电话农户数达到13.9万户,比重达到57.9%;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55个,比重达到5.4%。

三、工业

2000年,全市上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深化企业改革为突破口,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加快技术创新,加大扭亏增盈力度,生产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有所回升,企业竞争力逐步提高。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54.5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国有企业完成4.1亿元,集体企业完成6.0亿元,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0.2亿元,联营企业完成1.0亿元,有限责任公司完成4.6亿元,私营企业完成1.7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9亿元,外商投资企业完成2.9亿元。

工业产销基本衔接。2000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87%,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高于其他类型企业,达到98.09%;大型企业高于中型企业,分别为97.15%和96.05%;市乡两级企业基本持平,分别为96.67%和96.96%,烟台市属企业最高,达到102.56%。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90.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实现利税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实现利润1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79.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实现利税9.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实现利润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0.8%,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骨干作用增强。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3亿元,比上年增长8.8%;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8.4亿元,比上年增长8.5%;实现工业利税5.6亿元,比上年增长7.7%;实现利润总额3.9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17.7%、20.2%、27.3%、26.7%,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达到41.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