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莱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广播、文化管理机构40处,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全市有线电视到达户数11.2万户,广播电视覆盖率100%,专线杆路820杆公里,光缆长度920公里,地面卫星接收站17座,其中系统内7座,有线电视可同时接收27套节目,比上年增加7套。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以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全市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投资1400万元的市急救中心工程胜利完工。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43个,其中医院39个;卫生机构床位1925张,比上年增长1.7%;卫生技术人员2323人,比上年增长1.0%。医生1114人。全市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6.4人,拥有医生12.8人。农村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实行合作医疗和医疗保险的村48个,甲级卫生室638个,乡村医生1279个,卫生员135个。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全市体育事业又有新发展,烟台市第五届运动会取得全面胜利,全民健身运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全市446人组成16支比赛队伍参加了烟台市第五届运动会,获得金牌总数、团体总分等六个奖项的全部第二名,取得了比赛的全面胜利。全民健身活动日新月异。开展了"千村万场"体育活动,出现了你教我学大家练的热烈场面,经常举办擂台赛、竞赛等群众活动,使全市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全年共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58人,莱州籍运动员赵敏在丹麦举办的军事五项全能赛获得铜牌,任瑞萍出征悉尼,参加第27届奥运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年内,投资5000万元的莱州广场建设一期工程、投资2300万元的港城路立交桥工程全部完工。2000年,城市维护建设投资9700万元,其中,用于市政建设2980万元,园林绿化660万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3.6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498公顷。完成了留驾供水工程和驿道扩容工程,供水管道长度182公里,保证了市区和部分镇区街道的正常用水。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200万元,供热总量83万百万千焦热水,比上年增长84.4%。营运公共汽车135辆,客运量550万人次。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2000年,全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1200万吨,处理排放达标量117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11.6%;工业废气排放量328484万标立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5万吨;工业废水、废气处理率达到100%和9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8.4%。2000年,我市继续保持了"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十二、居民生活、人口与计划生育 城市居民收支持续增长。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12元,比上年增长18.4%。全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5072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食品消费1661元,衣着消费860元,医疗保健消费265元,居住消费44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26.7%、41.7%和2.8%,年末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4.2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0元,比上年增长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23元。其中副食品消费596元,交通和通讯消费134元,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239元;年末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7平方米。 劳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在岗职工6.9万人,比上年降低2.8%;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6.4亿元,比上年增长9.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354元,比上年增长13.2%。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年末达到1.1万人,比上年增长22.6%;生活费收入1933万元,比上年增长29.0%;平均生活费收入1841元,比上年增长5.9%。 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实现了社会救助制度化、网络化和经常化目标。2000年末,全市敬老院28个,床位1032张;年内福利企业达到46个,安置残疾职工1026人。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全民计划生育观念进一步增强。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872056人,比上年减少3926人,全市男女性别比1:1.02。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38605人,比上年增加8004人。全年出生人口7872人,其中男性3998人,女性3874人,人口出生率9.01‰,上升1.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14‰,上升0.14个千分点。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为主"的方针,人口出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节育率达到80.47%。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增加值、工、农业总产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限额以上工业为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