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全面达小康总揽全局,全力聚焦项目建设推进工作,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快,较好地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一、综合 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初步核算,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9.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其中:一产增加值14.82亿元,增长2.3%;二产实现增加值79.36亿元,增长31.1%;三产实现增加值45.24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2.8:52.8:34.4调整为10.6:56.9:32.5。特色经济继续得到较快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9.4%。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2007年,全县从业人数为25.95万人,比上年增加0.0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6.89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12.13万人,比上年增加0.39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6.93万人,比上年增加0.25万人。通过认真落实新一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新增就业岗位1.35万个,实现2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 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加快。2007年,我县已有22个指标达到省定小康建设标准,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达88%,在新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两项达标指标后,我县小康核心指标已全部达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等已达标指标又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波动性指标得到进一步巩固,未达标指标按序时进度顺利推进,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去年提高1.9个百分点、达到90.0%,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比去年增加10.1台、达到33.6台。除森林覆盖率指标外,各项指标2008年年内有望全部达到省定标准。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虽有较快增长,但原动力还不足;工业有效投入不足,规模企业不多,创新发展的水平还不高,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本领仍需增强;地方财政整体实力还不强,县镇财政综合平衡能力有待提高;城镇低收入户居民和纯农户增收难度加大,保障民生的各项机制还不健全,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较重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7年,全县共完成农业总产值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5.3%。粮油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8.91万吨,比上年增长2.4%;油料产量为2.59万吨,比上年下降35.9%;蔬菜的种植面积11.17万亩,产量达到19.87万吨;食用菌总产量达14616吨。全县茶园面积935公顷,茶叶产量648吨。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较大调整,粮经比由上年的41.15:58.85调整为47.02:52.98。 林业生产快步发展。积极推进“绿色高淳”建设工程,全县造林面积为1099公顷,四旁植树40万株,幼林抚育实际面积926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915公顷次,水果产量3694吨,盆栽植物16.90万盆,观赏苗木150万株。 特种水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93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养殖产量达到3.70万吨,比上年增长5.3%,占水产品产量的93.9%。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种水产品牌优势日益明显,2007年全县螃蟹产量达到10450吨,比上年增长25.6%。 牧业生产有所恢复。生猪生产因去年“高热病”和饲料价格影响,导致猪价触底反弹,下降势头得到遏制。全县年末生猪存栏6.53万头,比上年下降2.4%;出栏头数13.61万头,比上年下降1.9%;全县家禽生产受生猪高价影响带动较大,出现持续增长局面,家禽年末只数为180.18万只,比上年增长23.1%,肉类总产量为3.58万吨,比上年下降1.2%,禽蛋产量0.75万吨,比上年增长4.2%。 高效农业规模化得到大力推进。特种水产、食用菌、水禽、水生蔬菜、食草畜禽、经济林果等六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得到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2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特别是出现了南京高固食用菌科贸有限公司、南京润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翔云食品有限公司、南京汇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阳江水生蔬菜加工有限公司等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对象的加工经销企业,以及以县水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销售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高效农业规模化经营进程的加快。2007年,全县新认证有机食品品牌5个。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完成各类水利土方760万方。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得到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8.30万千瓦。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25万公顷,机耕面积3.45万公顷,机播面积1.26万公顷,机收面积2.56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提速增效。2007年,我县加快了工业产业发展指导纲要和工业布局规划纲要的实施步伐,继续做强做优了三大传统产业,企业在科学技术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创名牌产品上也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80.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全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2.88亿元,比上年增长 36.8%,增加值65.27亿元,比上年增长 41.9%,工业利润为8.49亿元,比上年增长40.3%。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8.11亿元、增加值47.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 .9%、27.3%,实现利润6.58亿元,比上年增长38.7%。综合能耗继续得到有效控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32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9%,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540.08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1.1%。新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6个。新发展股份制企业4家,红宝丽公司成功上市。 建筑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2007年,全县预计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 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新开工面积5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20万平方米,建筑业从业人员达6.59 万人,约占全县从业人员的1/4。新增一级资质企业4家,拥有一级资质企业12家。工程建筑质量稳步提高,创品牌意识得到强化,全县有7项工程获省级优质工程奖、41项工程获市优质工程奖。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9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工业投资额完成58.54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2.19亿元,同比增长20.6%,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0.05亿元,同比增长39.4%,房地产投资完成额9.25亿元,同比增长8.1%。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完成额42.12亿元,同比增长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