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甘井子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3)
2003年,全区文化体育工作以丰富和提高地区人民文化体育生活为己任、深入镇街抓特色队伍的调整和改造,全力以赴组织好市区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和甘井子区2003年社区文化体育节各项文体活动。以提高甘井子区的文化品位,建设文体强区,努力形成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开创新局面。科学防治、抵御非典,开展文化娱乐健身场所大检查和全民健身绿色文体活动,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重点开展了文化、体育进社区活动,登记注册活动指导站263个,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3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体活动938场次,新增活动场所37个,安装健身器材60多件;抓紧进行市民健身场所建设,完成了区文化中心改建市民健身中心和新建区文体中心的前期规划论证工作,完善了营城子、椒房、华中、凌水、红旗、大连湾等镇街级文体中心的建设工作;成功地举办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地区文化体育节。承办大连市庆“七一”广场文艺演出暨甘井子区“打造文化大连-2003让高雅艺术走进广场社区”系列文化活动启动仪式。成功地举办了甘井子区2003年社区文化体育节。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和稽查力度,共检查各类文化经营业户6892家(次),共出动检查人员25255人(次),出动检查车辆6892台(次),查处案件104起。举办甘井子区“户外健身操(舞)培训班”,对全区19个镇街的60多名文化站长和社区文体辅导员进行培训。完成对全区202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举办区中小学生“市长杯“足球比赛,共有400名中小学生参加比赛;举办全区“巾帼杯”门球比赛,27支队伍300人参加了比赛。 教育卫生民政 2003年全区教育工作树立全局意识,采取周密措施,圆满完成了教育战线“防非”及“两考”工作,保证了全区7万多名学生和5千多名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千山路小学获大连市防控非典先进学校,区教育局获大连市防控非典先进单位。加大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我区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全区已有57名校长享受了职级制待遇。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加大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实现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教育均衡化工程有了新的突破。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建设取得重大成果。2003年我区余下的27所中小学全部通过了大连市办学设施标准化达标验收。教育信息化二期工程圆满结束。完善基地建设,优化教育资源,教育整合工程稳步推进加大课题管理力度,完善科研网络功能,科研先导工程成果显著强化社区教育三级培训网络建设,优化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社区教育已经成为我区教育的一大亮点。完善督导评估体系,依法督政、督学,深入推进教育评价工程,对区内6个镇(街)进行了两次督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我区农村初中辍学率为0.19%,居全市最低值。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完善运行机制,工作重心下移,新一轮课程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端正教育观念,加强行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确保了我区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得到了全面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荣获了全国教育督导先进集体、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辽宁省艺术教育示范区、辽宁省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区、辽宁省中小学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大连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大连市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达标区、大连市“防非”先进单位、大连市计划生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03年,我区卫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卫生工作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强化以非典防治工作为重点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扎实有效地做好爱国卫生工作,加强软环境建设,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进一步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明确职能职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加强执法责任制建设,规范卫生执法行为。突出重点,全面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完善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加强医政、传染病、母婴保健监督工作及学校卫生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妇幼卫生工作,保障妇女儿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控制和降低传染病发病率高度重视,严密组织,扎实做好非典防治工作。防非期间向社会公布5部疫情电话,24小时答复各种咨询并受理疫情举报共计489个。完善疫情资料及数据统计上报,加强对基层单位的疫情检查指导。组织完成了计划免疫工作。2003年,我区基础免疫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诊疫苗及乙肝疫苗的月接种率达到了100%。组织开展各项监测工作,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慢病防治工作。强化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严格贯彻上级精神,加强医护人员全员培训。完善救治预案,建立非典疫情网络信息系统。共测体温3万多次,筛查发热病人3500余人,在我区建立4个“120”分站,解决了发热病人转送困难的问题。加强管理,做好发热病人筛查和医务人员防护。科教工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农村卫生工作等进展良好。2003年,科教工爱国卫生工作取得成效扎实有效开展“清洁月”活动,改善辖区环境卫生。发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网络作用,广泛宣传防非等知识。加强除害工作力度,防止媒介生物传播疾病。系百姓,加强监督,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周。在防非期间,我区组织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活动周,共有3万余人次参与,总投入资金500万,清理和解决以往卫生难点问题40余处,清除垃圾5万多吨,出动车辆5000余台次。巩固涉农镇街创建卫生乡镇成果,全面做好城区街道的爱国卫生工作。红十字会工作有序开展。制定软环境建设工作标准和管理方案。 2003年,全区民政工作紧紧跟随城市化发展步伐,构建了“社会化、规范化”并重的低保救助体系,使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全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规范管理,应保尽保”原则指导下,保障面不断扩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及时保障,全区共有7411户,15369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户比去年增加1700户,发放保障金1166万元。四大节日期间,向全区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家庭及镇、街道困难群众、孤老病残等弱势群体发放了节日临时救济金,合计25242户次、38166人次,共发救济金736.78万元。使我区的帮扶对子一年中增加到2000余个,保障面由去年的3.3%扩展到3.7%。实行了低保救济金社会化发放模式。19个镇街纷纷设立了低保金银行发放点,增加了低保金发放的“透明性、公正性和操作性”,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进一步规范了低保工作制度。制定了《甘井子区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流程》和《行业评估标准》,并建立了低保审批监督举报机制,各镇街道公开了举报电话,设立了举报人奖励基金。初步实现了低保工作科学化管理。在山中、金家、华中等街道开展了网上审批工作。紧紧把握基层民主建设主题,加大基层民主政治和社区建设指导力度。紧紧扣住“双拥”工作主旋律,双拥优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共救助困难优抚对象12人次,救助金10万余元。对行动不便无子女的优抚对象实行上门救助。完成240名退役士兵接收安置任务,向他们发放优待金32万元,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31万元。紧密结合“为老服务”主题,“星光计划”在全区城乡遍地开花。惠及老年人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工作自前年启动以来,我们以“为老服务”为主题,与全区社区建设、老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今年,我们克服困难,在抓资金、抓深化、抓规范上下功夫,使得“星光计划”在全区城乡遍地开花。全区原83个社区,已有70%以上的社区配置了“星光计划”项目;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至少有8项服务内容,全区共设室外健身场点50多处,安装健身器材40余种,400多件,各种“星光计划”标识65个;安装室内健身器材10余种,100多件。为规范管理,使之发挥应有作用,我们制定了《甘井子区老年星光计划建设标准》,对服务设施管理统一建立了规章制度,要求各社区制板上墙,服务事项、联络图、承诺内容等一目了然。全区公办和民办老年社会福利机构由去年的28所增加到今年的35所,床位由去年的2100张增加到2368张,养员由去年的1196人增加到1496人。由于服务规范、科学管理,全区养老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普遍欢迎。紧紧适应“大大连”建设总规划,行政区划管理日趋合理。本着“坚持适度调整,调优、调大、调强,有利于发展和管理,管辖人口和地域面积相对平衡”的四个原则,协同其他相关委办局将全区17个街道的行政区域管辖范围调整为13个。因地制宜地完成了全省“并村”工作任务,在全区50个建制村中撤建13个,撤建率26%。紧紧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各项社会事务管理规范有序。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为有效扼制“非典”疫情做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