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甘井子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3年,是全区经济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条战线克服“非典”疫情等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运行过程中亮点频现,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全区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稳健增长的良好势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总量再跃新平台,非公有制经济占十分之七。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10016万元,比上年增长18.0%。2003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64541万元,所占比重已达70.5%。按新行政区划划分,农村镇街实现增加值916609万元,所占比重达60.7%;9个城市街道实现增加值425669万元,所占比重达28.2%。从三次产业来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第一产业73802万元、第二产业736267万元、第三产业699947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20.5%、16.7%。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2.1%、54.5%、43.4%,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9.8个百分点、7.8个百分点。 2003年,全区城乡企业实现销售(营业)收入4414621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农村镇街(新行政区划)实现2890280万元;城市街道(新行政区划)实现1490566万元;区直部门实现33775万元。全区城乡企业实现利润402066万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农村镇街(新行政区划)实现228765万元;城市街道(新行政区划)实现173773万元;区直部门亏损472万元。2003年,全区城乡企业收入利润率为9.1%,其中:农村镇街7.9%。全区城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3.9%,其中:农村镇街63.2%。 第二产业贡献份额最大,增速最快,拉动力最强。2003年,工业和建筑业平分秋色,对全区经济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到年底,第二产业增速达20.5%,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升9.7个百分点,是近年来增幅最高的年份。2003年,全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29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6.9%,对全区经济贡献率达27.2%,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2003年,全区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06925万元,比上年增长25.8%,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7.8个百分点,是增速最快的行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达27.3%,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 财政税收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3年,实现财政收入(新体制)65503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增值税为20272万元,比上年增长17.9%;企业所得税为6178万元,比上年下降2.4%;营业税为20652万元,比上年增长20.0%;个人所得税为2847万元,比上年增长21.0%。在财政收入中,农村镇街(原行政区划)实现54743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城市街道(原行政区划)实现13545万元,比上年增长37.7%。2003年,新体制财政收入中,6个农村镇街实现31980万元,所占比重达48.8%;9个城市街道实现30967万元,所占比重达47.3%。2003年,全区财政支出为88660万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为3096万元,比上年下降28.1%;城市维护费支出19790万元,比上年增长39.1%;教育事业费支出11562万元,比上年增长15.9%;科技三项费用支出715万元,比上年增长9.2%;行政管理费支出4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上缴税金(属地)平稳增长,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三大税种仍是主体。今年是税收体制改革的第一年,到12月底,按属地征收的税金达212460万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国税完成88567万元,比上年增长6.3%;地税完成123893万元,比上年增长5.2%。增值税(81791万元)、营业税(50191万元)、企业所得税(25387万元)等三大税种总计为157369万元,2003年,近四分之三的税收由三大税种完成。三大税种所占比重分别为38.5%、23.6%、11.9%。农村乡镇(原行政区划)上缴税金78567万元,城市街道(原行政区划)上缴税金26211万元。 农业 200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工作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突出抓了农业现代园区建设、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较园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647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 加大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在新品种引进上,坚持从原产地引进、从国内外最先进发达地区引进的原则,以引进抗逆性强、高产、高效的系列新品种为主。今年全区共引进农业新品种65个,推广面积达1万亩。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共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6项,其中推广果树套袋5000万个;推广果树节水抗旱栽培技术3000亩。推广新型农机具20台、套,温室卷帘机181台;推广无公害和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3万亩等。2003年,全区粮食总产量3238吨,完成蔬菜总产量84051吨,完成水果总产量19305吨。 造林绿化成绩显著。2003年,农村植树80万株,造林面积3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2602亩,前关台山采取爆破客土造林方法植树,完成三体绿化500亩,矿坑复垦绿化24亩,栽植各种树木7万株,成熟率95%以上,台山生态林建设效果明显。重点抓好后关、东小磨等7个村绿化完善提高工作,经验收全部达到市级化市范村标准。 渔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2003年,完成水产品产量235232吨,比上年增长1.6%;实现水产品产值(现价)124633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全年完成海水养殖面积4920公顷,其中:鱼类804公顷、甲壳类179公顷、藻类875公顷、贝类2178公顷。海水养殖产量达150265吨。 工业 2003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429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6.9%。其中,全区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完成增加值9387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2003年,全区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1441373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个体私营及除集体外其它所有制形式实现工业总产值122048万元,比上年增长22.1%。 2003年,全区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6958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个体私营及除集体外其它所有制形式实现工业总产值1336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4%。 2003年,全区完成现价销售产值1639611万元,比上年增长13.0%。全部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6.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工业产销率96.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2003年,全区城乡轻工业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616286万元,比上年增长0.5%:重工业完成不变价工业总产值825087万元,比上年增长26.9%。轻重工业比为42.8:57.2,重工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轻工业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