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4 成都市锦江区统计局

六、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区属小学29所,其中九年一贯制1所,民办学校2个小学教学点。普通中学13所,其中区属11所,民办2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所,省级重点中学2所,成都市示范性高中4所。注册等级幼儿园69所,其中7所教办园及小学附幼,1所集体办园,9所其他部门举办园,52所民办园。全年锦江区教育经费总额为37281万元,投入1200万元增添学校的设施设备,投入1029万元对学校校舍进行排危维修。对地震中受损较严重的32所学校进行了校舍维修加固工程,维修改造面积达26190平方米。继续实施“教育资助惠民行动”,关注弱势群体。全年对2357人次进行教育资助,共资助1246892元。对义务教育阶段符合条件且自愿申请的残疾儿童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减免“一费制”所有费用,对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每期发放400元生活补助,全年发放经费合计58132元,涉及8所中学、19所小学,受助学生141人次。为锦江区农业户口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课本费,总人数涉及8466人次,金额共计1731974元。按照国家政策,秋季学校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科技投入继续加大,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设立了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组织申报市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8项,获得项目资金支持122万元。申请各类专利996件,比上年增加149件。完成3所知识产权示范学校、3个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区工业总部基地、红星路35号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站。

七、卫生、文化、体育

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个,其中医院23个;拥有床位2509张。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586人,其中执业医师2004人,注册护士1516人。积极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全区餐饮业1725户量化实施管理率100%,评级率100%。对全区113所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从业人员进行了卫生知识培训,培训率100%,健康体检合格率100%,学生餐具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96.5%。对低保人群、残疾人、六至一级革命残疾军人等实施了“六免、八减、三优惠、一方便”的医疗优惠服务,全年共减免医疗费用7759.79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居民实施了“三免四减”惠民措施,共提供惠民服务32.66万人次,惠民金额64.48万元。继续加大农村改水工作力度,据初步统计,全区农村饮用水达到4.095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00%,农村卫生厕所达到1.3615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5%。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2008年以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以文化下基层和文化下乡为载体,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了“锦江之夜”大型专场音乐会、成都市首届家庭文化节、锦江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辉煌30年”大型文艺晚会等系列文化活动。深入社区、学校、工地免费放映电影464场。建立了平均面积达500米的16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建立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街道基层服务点。率先在全市全面铺开图书流转工作,并将图书进行分配和按季度进行流转。糖画和水井坊酿酒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编制完成了《成都市锦江区体育发展规划(2007-2011)》以及“117”新居工程和“198”新型社区8个新居点体育设施的具体规划建设布点,为3个新型社区新建了健身路径。8月5日,组织了6380名现场观众参与北京奥运火炬接力成都传递活动,选派了3名火炬手参加火炬传递。组织举办各类大型群众体育活动10余次。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为载体,开展“乒乓球活动月”、“棋类活动月”等活动,组织举办区田径、乒乓球、跆拳道等各种竞赛30余次。全年累计为学校场馆对外开放投入经费50余万元。组织915人参加成都市第十一届运动会,团体总分列全市第二位。新建了22条全民健身路径和5个“1+2”健身工程,为金堂县贫困社区援建路径1条。为全区59个社区添置了体育健身器材590套(件),为9个具备安装条件的社区购置了体育设施。举办了2008/09赛季A1世界杯汽车大奖赛成都站比赛、中国直线竞速车王挑战赛四川省选拔赛、2008年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成都站比赛等赛事。

八、人口、社会保障、和谐稳定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2008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7.87万人。总人口40.23万人(户籍人口)。2008年全区共出生2438人,人口出生率6.07‰,人口自然增长率1.03‰。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为124453人,较上年末增加7760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劳动报酬为35980元,较上年增长了15.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349元,增长21.1%,比上年净增1806元。2008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67元,同比增长17.2%,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飞跃。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职业培训和公共服务就业体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89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0320人,完成再就业培训4675人,农民工培训177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全区继续保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成效。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达4.3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达0.1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8.298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4.32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6.9010万人;建筑行业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增0.86万人,新征地农转非参保率达100%。发放社会化退休人员养老金19330万元,社会发放率100%。全区已参保农民人数达1.2898万人,参保率达84.87%。政府出资全额资助5438名低保户和592名重度残疾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为全区4531户,8337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681.4876万元,人均月补差140元。全年共发提高生活水平补助金228.6915万元。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加强与其他各项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在“吃、住、医、学”方面的基本需求。共为低保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4583人次,发放救助金165.6561万元,人均救助140元;资助1027名低保家庭儿童参加少儿互助金,发放互助金41080元,参加率达100%。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己有37 名老人申请并享受了由政府补贴的特困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33700元。为具备呼叫救助系统安装条件的30位孤寡老人免费安装了呼叫救助系统。为31位不具备呼叫救助系统安装条件的孤寡老人采取免费安装求助门铃和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散居孤寡老人呼叫救助和监护保护工作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