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六、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均衡发展。2007年我区中小学校累计41所,其中:小学28所、中学13所。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小学生26662人,毕业升学率 100 %;中学生在校26261人,初中升学率100%,高中毕业率99.98 %。中小学专任教师达3258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449人,中学专任教师1809人。积极开展教育惠民行动,共投入资金23325万元对学校进行建设和新增设施设备。全年共减免持锦江区农业户口9152名学生的“杂费、课本费、信息技术费”267.29万元,免除1956名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生、困难家庭学生及132名残儿童一费制和综合服务费103.45万元,资助1027名高中学生78.31万元。全年新增登记持义务教育证明的农民子女入学工子女2165人,在读农民工子女共计5884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设立了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组织申报市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5项,获得项目资金支持383万元。申请各类专利847件,比上年增加311件。完成3所知识产权示范学校、3个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在区工业总部基地设立知识产权保护站。 七、卫生、文化、体育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9个,其中医院46个;拥有床位3079张。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273人,其中执业医师1806人,注册护士1470人。积极开展公共场所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全区餐饮业772户量化实施管理率100%,评级率100%。对全区100所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和从业人员进行了卫生知识培训,培训率100%,健康体检合格率100%,学生餐具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96%。对低保人群、残疾人、六至一级革命残疾军人等实施了“六免、八减、三优惠、一方便”的医疗优惠服务,全年共减免医疗费用7759.79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居民实施了“三免四减”惠民措施,共提供惠民服务23.25万人次,惠民金额108.7万元。继续加大农村改水工作力度,据初步统计,全区农村饮用水达到51881人,占农村人口的95.75%,农村卫生厕所达到12628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2007年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品牌、突出文化亮点,组织开展了“春熙放歌”等广场文化活动,创造并打响了“春熙放歌”、“锦江之夜”广场文化活动品牌。承担了“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锦江区分会场活动”,组织锦江龙舞队参加开幕式的巡游演出,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糖画”、“水井坊酒酿制技艺”申遗成功,被编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开辟了少儿绿色网上空间,扶持社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红砂村、水井坊社区两个示范性文化活动室,面积均达300平方米,藏书达2000册。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1.92万册。为10个街道办事处下辖的32个社区建立了退休人员图书室,并采购了近30万元图书。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契机,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先后成功举办了锦·金龙舟联谊赛、 “心向奥运 飞向北京”锦江·金堂信鸽竞翔联谊赛启动仪式、成都市全民健身日活动暨锦江区全民健身周活动、第四届社区“邻居节”邻里健身比赛、2007年贺龙杯中国业余篮球公开赛成都市锦江赛区比赛。同时以金港赛道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赛车运动,组织举办了首届成都国际赛车文化节体育比赛系列活动,承办了2007年禧玛诺全国车迷节成都站比赛, 2007年AGF亚洲方程式国际公开赛第二站、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第四站、第五站。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组织了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阵地,开展多种课外业余训练和体育竞赛活动。完成了5个“1+2”农民健身工程(1个篮球场和2个乒乓球台)的安装;修建了5条全民健身路径。 八、人口、社会保障、和谐稳定 200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6.87万人。总人口39.73万人(户籍人口)。2007年全区共出生2963人,死亡2527人。人口出生率5.96‰,人口自然增长率-0.37‰。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单位从业人员年末人数为116693人,较上年末增加2416人;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为31074元,较上年增长了16.6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43元,增长18.2%,比上年净增1315元。对口扶贫人均增收443.06元。全区城镇化率达100%。2007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308元,同比增长15.3%,人均每月收入绝对值达 1192元,同比平均每月增加158元。 就业和再就业状况明显改善。积极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6776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9132人,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引导性培训12199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85.06%,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全区继续保持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督促1759户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2805户单位完善了社会保险手续。城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率达93%,农民工合同签订率达91%。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49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0.148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6479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6万人;建筑行业农民工综合保险新增1.3876万人,新征地农转非参保率达100%。发放社会化退休人员养老金11916.64万元,社会发放率100%。全区已参保农民人数达13854人,参保率达84.72%。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37136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加强。在继续巩固和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基础上,积极推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政策上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障的全覆盖,进一步健全城乡社会救助机制,完成了信息化社会救助平台建设,全区困难群众救助率达100%。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4650户,8828人,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21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245元,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1457.11万元。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化服务网络,所有救助项目可实行网上申报。投入资金65万元为全区特困老人提供公益性居家养老服务。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认真开展“创全市最安全城区、创人民最满意公安工作”的双创工作,全区刑事案件发案总数连续六年呈下降趋势,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平安区称号。防邪工作保持了“三零”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