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要求和“新三最”奋斗目标,发扬“追赶跨越促发展,创新务实兴锦江”的锦江精神,落实“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发展理念,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抢抓机遇,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就。 一、综合 全区经济总量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6年,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8.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的11.0%,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增速居五城区第2位。按常住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达3831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4%。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8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96亿元,增长17.8%;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76.13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65.50亿元,增长11.7%。其中: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2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1.4%。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0.4:35.1:64.5调整为0.3:36.1:63.6。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取得成绩的一年。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同繁荣共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三个集中”,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和休闲经济发展,实现了农民就地城市化和致富增收。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农业产值14737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28元,增长14.4%,比去年净增907元。大力发展“精品无公害蔬菜”等精品农业,都市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打造花卉、蔬菜两大品牌,全年花卉播种面积达9990亩,实现花卉产值6465万元。蔬菜种植面积达18732亩,产量达24036吨。建成能容纳2459户的集中安置房。全年农村用电量达5556万千瓦时。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608吨。城市化率达98.7%。 三、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加快产业发展年”的工作要求,坚持走城市经营之路和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大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和培育,打造延伸产业链,形成发展的比较优势。都市工业聚集度提高,实力迅速提升。坚持内涵推动和产业联动发展要求,促进了新型工业集约集群发展。培育了成都卷烟厂、神钢、生研所、博瑞印务等四个全省、全市的“工业单打冠军”。初步形成了烟草、印务、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采取“2+1”合作方式,大力发展“飞地工业”,与金堂县和九龙集团合作,在金堂县开工建设了占地1150亩、总投资12亿元的“九龙服装工业园”,拓展了发展空间。以建设工业总部基地为导向,加快了园区产业的升级转型步伐,依托火炬动力港,引进三电集团、中国五冶、四川鑫泰新等22家科研总部型企业,工业总部经济不断壮大。全区围绕发展新型工业为主导产业,使我区工业经济规模跨入各区(市)县前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72.4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96.82亿元,增长17.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76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总量居全市第一位。技改投资、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三大增长点共同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6.96亿元,增长5.6%,其投资总量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47.6%。 建筑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83亿元,比上年增长7.2%。 四、商贸和招商引资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商贸商务业提档升级加速,产业优势不断巩固。商业、商务和现代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商业、商务和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打造了科甲巷、锦华馆等商业特色街区,引进了西武百货、新世界百货等大型商业卖场,春熙路、盐市口商圈进一步升级共融,商贸繁华区形象和知名度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加速聚集,成功引进了新加坡依顿国际学校、中德安联保险、英国马可赛咨询公司等现代服务企业,区内金融、保险、信息、会计、中介、律师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依托时代广场、中环广场等商务写字楼,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区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氛围日益浓厚。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8%。总量保持全市第一位,占全市总量的16.7%。从行业来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7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产业年”工作目标,立足重点资源和重点项目,深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强化招大引强,全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市外资金56.93亿元,比上年增长68.4%;合同外资完成55872万美元,同比增长56.1%,实际使用外资29068万美元,同比增长36.1%。 五、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统筹了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面加快。完成了城乡电网一、二期改造工程,成龙路、老成渝路(锦江段)、老成仁路、石胜路等交通干道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相继完成,实施了2218户雨污分流改造。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全年废气治理完成投资84.3万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全年空气污染指数≤100的天数达301天,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分贝,烟尘控制区覆盖率100%。实施了春熙路、盐市口、合江亭、天仙桥沿线等重点片区和线路的光彩工程建设,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扬尘治理、治污、清洁能源推广、禁噪、秸秆禁烧等工作扎实开展。 六、教育、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06年我区公办中小学校累计41所,其中:小学29所、中学1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幼儿园3所。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小学生23200人,毕业升学率100%;中学生在校20825人,初中升学率99%,高中毕业率99%。中小学专任教师达3068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320人,中学专任教师1674人。幼儿园教师74人。做好农民子女入学工作,全面实施帮困助学。农民子女入学人数达8855人次,减免经费共计26850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