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区委、区政府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在发展中搞好调控,在调控中加快发展。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 一、综合 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04年,我区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7.4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91亿元,增长23.7%。全口径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9.9%,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200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9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0%,增幅比2003年提高0.5个百分点,是我区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区人均GDP达4494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670元。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9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9.13亿元,增长22.0%,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7.91亿元,增长25.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5.82亿元,增长11.4%。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0.9:32.6:66.5调整为0.5:39.3:60.2。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截止2004年底,全区民营企业有3924户,占全区企业总数的67%。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72亿元,增长2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04亿元,减少42.0%;第二产业增加值21.13亿元,增长32.8%;第三产业增加值50.83亿元,增长17.3%。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为40.9%,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本着“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的原则,区委、区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城乡互助等活动,扶持引导休闲观光特色农业,带动了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推动了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转产转业。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2004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11元,增长20%,增幅比2003年提高7.5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全年花卉播种面积达6666亩,实现花卉产值7177万元,比去年增长9.17%;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115亩,比去年增长8.12倍;无公害蔬菜产量12995吨,增长8.32倍。2004年末,全区实有耕地面积21261市亩。农村劳动力28533人。农村全年用电量达6428万千瓦小时。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750吨。 农业片区亮点纷呈。红砂村“花乡农居”高分通过了国家旅游局对我区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验收,幸福村“梅林三千亩,幽香醉蓉城”的城乡一体化工程得到充分展示,万福村“荷塘月色”顺利启动,“江家菜”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组建农家餐饮协会等9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产值5000万元以上。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2004年,我区坚持“开工业错位竞争的局”,加大了对特色工业经济的建设力度,合理规划工业布局,精心打造工业开发区,全力推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精品工业,加大构建工业招商引资新平台,招大引强,成效显著。8月成都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正式投入生产,为我区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使我区工业经济规模跨入全市各区(市)县前列,总量已位居五城区第一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4.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6%;产品销售收入158.66亿元,增长18.2%;产销率达103.2%。工业产品产销衔接较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企业亏损额逐步下降。亏损额为0.09亿元,比上年下降0.12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达到271.7%。 建筑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22亿元, 比上年增长4.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我区继续加大了固定资产投入的协调、管理、服务力度,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锦江体育公园、幸福梅林、世代锦江、翡翠城等项目一期已顺利完工;香槟广场、第一商业广场项目提前开工;新加坡新华片区(卓锦城)建设项目;香格里拉大酒店工程进展顺利。这些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我区固定资产投入的快速增长。2004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处理扩大投资与防止盲目重复建设的关系,在防止重点行业投资过热、促进投资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90.54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工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三大增长点共同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35.02亿元,增长47.4%,其投资总量占全社会投资总增量的38.7%。 五、商贸和招商引资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2004年以来,消费明显升温并出现升级趋势,城乡消费品市场均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8%。总量保持第一位,占全市的19.3%。从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37.37亿元,增长12.9%,餐饮业25.84亿元,增长14.3%。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积极开创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工作新局面,全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引进外资达17.15亿元,同比增长57.3%;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03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6.1%;出口创汇7651万美元。 六、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管理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东大街开发建设战略策划、建设性详规和总体模型;滨河风光带项目沿线“平改坡”改造全面完成;全年拆迁旧城16万平方米;全年新建道路12条,长达20.3公里,改造旧危桥2座。“牛皮癣”、非法二手自行车交易等城管“顽疾”得到有效遏制;拆除违法建设22万平方米。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向农村延伸。石胜路、成都卷烟厂“十五”技改项目周边道路建成通车,老成仁路改扩建工程A段全面完工,完成乡村道路硬化20公里;宽带网络信号覆盖全区,信息技术实现“村村通”;城市大管网自来水普及率达74%;农村卫生饮用水覆盖率达100%。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用于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为33.7万元。环境噪声达标32.73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32.73平方公里 七、教育、科技、文化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4年末我区中小学校累计39所,其中:小学32所、中学7所。全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小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