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黄陂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3 武汉市黄陂区统计局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目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区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3.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2%,比上年加快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08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9.65亿元,增长25.4%;第三产业增加值41.04亿元,增长17.8%。三次产业结构为26.7:40.1:33.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与上年持平,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6.49%,涨幅比上年提高了4.47个百分点。八大类“三涨五跌”。涨幅最大的是食品类,比上年上涨17.67%,然后是居住类和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分别比上年上涨1.17和0.01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886个,完成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82人,新增残疾人就业181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5万人。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农产品产量中除禽蛋产量下降以外,其它与上年相比均呈不同幅度增长。粮食产量43.61万吨,比上年增长0.9%;棉花产量3505吨,比上年增长8.8%;油料产量65793吨,比上年增长1.0%。

生态林建设稳步推进。全年造林面积1333公顷;当年育苗面积833公顷;幼林抚育面积1822公顷;退耕还林面积33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2万公顷。

畜牧、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生猪出栏75.19万头,比上年增加5.62万头,增长8.1%;家禽出笼1351.15万只,增长0.6%;水产品产量7.12万吨,比上年增长1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15.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62.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和39.2%。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企业产值5.05亿元,增长16.9%;集体企业产值1.41亿元,增长45.0%;股份制企业产值45.73亿元,增长36.5%;外商及港台企业产值5.03亿元,增长147.2%;其它经济类型企业产值4.83亿元,增长29.9%。

工业产销衔接进一步向好,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1.17亿元,比上年增长38.8%。产销率达到98.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达到200%,比上年同期提高34.9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8.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10.2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43.50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6%和5.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71.61亿元,比上年增长38.3%,其中房地产开发21.46亿元,增长44.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完成50.15亿元,增长35.7%,其中城镇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33.33亿元,增长13.4%;农村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12.76亿元,是上年的2.2倍;农村私人建房完成4.06亿元,是上年的2.3倍。

五、内、外贸易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销售额47.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4.82亿元,增长22.6%;重点市场销售额0.92亿元,增长13.4%;其它3.60亿元,增长17.9%。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年外贸出口商品总值实现3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5%。

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2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5%。

六、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全区公路里程431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4171.47公里;全年货物周转量19559万吨公里,增长0.9%;客运周转量83559万人公里,增长2.3%。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市话局用交换机客量21万门,增长0.5%。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6万户,每万人拥有电话14.31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9.47万户,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17.40部。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木兰天池申报国家4A级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检查验收;木兰草原景区于“五·一”前夕开园;赴中南四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进军华中旅游市场;大余湾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建设工作开始启动;成功举办了第八届木兰旅游文化节。2007年,全区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45亿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3.09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增幅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48亿元,增长37.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87亿元,增长42.8%。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6.51亿元,增长30.5%。

金融行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67亿元,比年初增加14.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居民储蓄存款5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3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9.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10517.5万元,比上年增长30.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515万元,增长15.3%;寿险保费收入8002.5万元,增长36.2%。全年保险理赔支出3690.8万元。其中财产险理赔支出1601万元,寿险理赔支出2089.8万元。

八、城乡建设和环保

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增强。2007年完成火塔线、横花线二级公路18公里改造目标;完成新庙岗至民生堤一级公路320米改造项目;完成通湾公路629.97公里;完成太阳湖路(蔡店至姚集的一条3级旅游路)建设;成功开通291、292两条城市公交线路。

2007年,继续全面推进“四到社区”工作,共投入84.5万元,在前川街锦秀、潘家田、沙港等3个社区开展社区提档升级活动,提升了社区管理水平。不断优化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安装路灯827盏,改造日照里等7条背街小巷泥巴路,新建城市绿地1.3万平方米,改造广场4.1万平方米,城镇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农村家园建设试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2007年,我区农村家园建设创建村104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亿多元,截止目前,总体进度已完成98%,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通过制定规划、投入资金、科技支持、企业带动等方法,建立芦笋、蔬菜、优质稻、茶叶、葛根等各种基地,拓宽农民增收门道,农民收入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