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3 宁波市奉化市统计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电影院、档案馆各1个。广播电视台1座,光缆到行政村率100%,广播“村村响”逐步推进,开通了118套DVB数字电视节目和双向互动点播节目。举办了2007春节文艺晚会,各类广场文化活动120多场。“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得到有效推进,下农村放映电影超过3000场,送戏下乡100余场。新建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20个,其中宁波级7个。红帮裁缝、唱新闻被列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市卫生机构总床位1776张,其中医院1520张,乡镇卫生院186张,妇保院7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939人,其中医院1368个,乡镇卫生院357人。完成家庭健康调查86038户,为31733名60岁以上农民进行了健康体检,体检率达80%以上,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加新型农村、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人数分别达34.71万人、4.34万人,参合率分别为97.3%、83.3%。规范流动儿童免疫管理,无证流动儿童85%完成补证接种。妇幼保健质量不断提高,高危妊娠住院分娩率100%,婴儿死亡率7.3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49‰。

在浙江省第八届田径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创下6金6银3铜的历史新高,名列全省第三,宁波市第一。在宁波市第十五届运动会上,我市200名运动员共参加17个大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104.97枚,其中本届实事金牌48枚,获得金牌、总分双第四的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开展,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全年共安装完成健身路径200多条、篮球场50多个,遍布全市80%的乡村、社区。成功举办了“溪口旅游杯”2007女子拳击全国冠军挑战赛、浙江省第十二届“宋城·奉化·忆慈杯”象棋竞赛等大型体育赛事。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480324人,比上年末增加9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3705人,增加1553人,全年出生人口3588人,死亡人口3127人,净增人口46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96‰。全市计划生育符合率97.55%,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4.73,综合避孕率92.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505元,实际增长9.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32.7%和 40.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2.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7.0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城乡统筹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29:1缩小为2.28:1。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212台、家用电脑78台、空调机165台、健身器材4套、移动电话220部,家用汽车12辆;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66台、空调机47台、摩托车41辆、移动电话142部、家用电脑17台,生活用汽车2辆。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744个,共举办各类劳动力洽谈会100期,有29137名求职者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实现农村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5270人,转岗就业率达到83%以上。帮助735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等扩面工作稳步推进。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050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2277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831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7680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得到全面落实,低保人数增加到10059名,其中农村9139名,城镇920名。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年末总参保人数达15128人,当年净增参保人员2083人。全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达182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5%。

年末,全市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个,床位2045张,收养各类人员1365人;各镇、街道建有敬老院12所,有农村五保对象711人,城镇“三无”对象75人;各类福利企业40个。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以建设宁波南郊现代化生态城市为目标,推进生态市建设,当年新创建宁波市级生态村17个,累计达到42个。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综合环境质量连续八年位居全省各县级城市前茅,再次荣获“浙江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优秀城市”称号。生态市建设连续第五年获得生态省定量考核优秀等次。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处于一、二级水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53.85%和99.25%,分别比上年提高5.98和1.25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初见成效。全年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将在上年0.60吨标准煤较低水平上有所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与上年基本持平。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良好,处理并达标排放污水902万吨,削减COD总量1108吨。全年化学需氧量比上年下降6.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4.5%。

平安工程深入实施。公共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相继修编完善。市区主要道路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大安全”格局逐步开成。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627起,死亡(包括下落不明)100人,直接经济损失574.64万元;检查企业2774家,发现安全隐患3293条,整改率96.3%。矿山监管力度加大,实现矿山安全“零事故”。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GDP按户籍人口测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指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