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7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7%。实现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5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16家亿元市场实现成交额18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比上年上涨4.0%,其中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衣着消费价格分别上升10.6%、5.3%、3.7%、1.1%和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消费价格分别下降1.9%、0.7%和0.2%。 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我市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家电、旅游、休闲娱乐成为我市居民消费追捧的热点。中央商务区(CBD)基本建成,解放路步行街等主要商业街区建成营业,为我市打造宁波大都市北部商业中心夯实基础。随着南苑柏隆、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华润万家、五星电器等一批知名商业大公司的竞相抢滩登陆,推动了我市商贸流通企业和业态的重组改造与整合。 旅游业蓬勃发展。我市不断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达蓬山文化旅游区开工建设,扎实做好五磊山景区藏云溪景线工程建设,GEF宁波/慈溪湿地项目建设正在抓紧启动落实之中。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7%,实现旅游总收入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旅行社接待外地团队游客5.2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0.4%,入境旅游者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创汇97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4%,景区接待游客125.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2%。全市现有星级饭店45家。 六、对外经济 对外开放合作全方位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全市完成自营出口总额50.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完成自营进口8.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出口主体规模不断扩大,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到年底,全市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082家,其中出口超千万美元企业105家,超五千万美元企业11家,超亿美元企业2家。产品出口到193个国家(地区)。在保持欧美等传统市场稳定发展的同时,全市产品出口到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同比分别增长31.8%和73.3%,有效分散了市场风险。在扩大出口量的同时,实现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出口38.36亿美元,比重上升到75.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09亿美元,比重上升到14%。 招商选资扎实推进,新落户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26个,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86亿美元。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工业区集聚集约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出口加工区实质性运作,"两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市总额的53.2%。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2007年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5.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3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地方预算收入3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完成一般预算支出37.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3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318.40亿元,比上年增长6.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59.35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存贷比为87.6%,比上年上升8.5个百分点。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2007年保费收入9.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财产险4.92亿元,人寿险4.6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11.3%。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给付3.56亿元,比上年增长59.1%,其中财产险2.81亿元,人寿险0.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2%和128.3%。 八、交通和邮电 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15.46亿元,主要实施了中横线二期、浒崇公路等续建工程,329国道掌起至蟹浦段整治工程、农村联网工程、慈溪童岙-余姚开发区工程等新建工程。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客运量342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3780万人公里;完成全社会货运量1720万吨,货运周转量91670万吨公里。2007年共征收汽车养路费2.07亿元,客货运附加费2202万元,运管费731万元,摩托车养路费855万元,拖拉机养路费320万元,"四自公路"通行费4984万元,港航规费54万元。 农村客运班线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开通客运班线3条,调整2条。调整优化了长途班线,开通慈溪至亳州、调整慈溪至江都、诸暨、义乌等班线。全年新增客运车辆9辆,更新置换客运车辆20辆,年末拥有公交车176辆。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着手实施,余慈交通统筹有序推进。在2006年顺利实施余姚主城区、慈溪主城区之间40辆客运车改造并开通12辆直达车的基础上,2007年研究制订了余姚主城区、慈溪主城区及姚北周巷片区的环线公交互通方案,年底前投入试营运。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翅膀。2007年,我市的固定电话用户超过60万户,移动通讯发展更加迅猛,年末我市的手机拥有量达到114.7万户,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超过20万户。 九、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工业产品设计平台建设,组建工业经济规划研究所,组织开展25项国家级科技项目攻关,深化拓展产学研合作,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积极实施品牌、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三大战略"。全市新增中国名牌产品5只、中国驰名商标38件、商务部最具竞争力品牌3只,2007年末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只,浙江省名牌57只,宁波市名牌157只,30只产品荣获国家免检产品资格,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8只,浙江省著名商标41只,宁波市知名商标111只,各级名牌、免检产品、商标总数在宁波市乃至省内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2007年共获授权专利2396件,16家企业参与各类标准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多渠道开展引才引智,全年引进中高层次人才5000余名、智力项目50余个。2007年,我市还顺利通过省科技强市复查,并荣膺"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称号。 十、教育、卫生和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新扩建中小学校舍10.36万平方米,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扎实推进,贯彻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免除学杂费2464万元,惠及11余万学生。初中升高中比例95.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1.1%。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早期教育,与同济大学、香港职教机构开展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杭州湾新区职教园区招商引教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早教中心开工建设。文化事业得到大力发展,广泛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积极推动文艺精品创作,青瓷瓯乐"越·瓷风"荣获全国"群星大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广播电视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和强化。市志第二轮修纂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推进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人民医院综合楼、妇幼保健院等一批新建迁建工程启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参保人数达到10.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84.41万人,65.45万名参保农民参加了健康体检。体育馆工程开工建设,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我市成功创建为省体育强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