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起始之年,也是执行"十一五"发展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慈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效益和谐新慈溪奋斗目标,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本届政府五年任期的良好开局。 全市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情况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年末总人口 万人 102.72 102.08 101.54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30.91 450.19 375.41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14.6 15.6 15.0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969.17 810.44 639.90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亿元 36.25 31.26 22.9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82.87 165.20 161.4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82.31 157.07 135.43 自营出口总额 亿美元 50.77 40.53 31.46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3.86 3.37 3.0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75.11 62.01 50.00 地方预算收入 亿元 35.51 28.95 23.56 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亿元 638.72 562.94 465.32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元 559.35 445.17 342.23 全社会用电量 亿千瓦时 68.72 60.05 50.9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24535 21623 1901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 11126 9564 844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4.0 102.8 103.0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测算,20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95亿元,比上年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1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0:62.2:32.8调整为4.7:62.0:33.3。人均生产总值达5184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818美元)。 二、农业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继续平稳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7.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8%。土地流转合同集中续订工作稳步开展,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全年净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1万亩,累计达到30.5万亩。全年新增200亩以上规模化产业基地30个,有4个基地列入宁波市第二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其中掌起东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坎墩城市菜篮子基地、宗汉城区绿色蔬菜基地等3个基地面积超万亩。积极推进绿色畜牧小区建设,新增市级畜牧示范小区2个。全年有25个基地通过宁波市无公害产地认证,认证面积3万亩。深入实施"西菜东扩"战略,加快慈溪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培育,全年新注册农产品商标11个,新增省名牌农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3个,宁波名牌产品8个,宁波市知名商标5个,新增有机食品8只、绿色食品15只、无公害农产品11只,全年有28个次农产品获得省级以上金银奖项。全市拥有宁波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8家,慈溪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6家。 三、工业 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07年全市17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969.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实现利税总额61.73亿元,其中利润总额36.2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7.3%和19.2%。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199.72分,比上年增加9.16分。"双新"拉动作用明显。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19.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23%。工业支柱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07年全市工业领域中的六大支柱行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9.1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4.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情况表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亿元)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969.17 20.8 其中:新产品产值 186.37 21.7 其中:大中型企业 483.07 15.0 1、按轻重工业分 轻工业 568.60 18.4 重工业 400.57 24.4 2、按经济类型分 国有企业 37.51 14.0 集体企业 10.12 10.6 私营企业 612.73 20.6 港澳台投资企业 173.61 23.4 外商投资企业 130.74 22.0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建设 投资实现平稳增长。200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从我市三大投资主导行业看,制造业完成投资9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3.5%;房地产完成投资17.14亿元,比上年下降20.1%;基础设施完成投资48.34亿元,比上年增长4.2%。商品房销售面积67.1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0.6%,商品房销售金额37.07亿元,比上年增长89.2%。投资结构继续优化。2007年完成限额以上投资164.73,比上年增长9.4%。在限额以上投资构成中,第三产业投资58.52亿元,占限额以上投资比重达到35.5%;设备工器具购置费42.3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47.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7.4%,教育投资比上年增长75.1%。 2007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128.78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34.50平方公里,市域城市化率达到61.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施中心城区疏堵保畅等工程,完成城区20条背街小巷改造整治。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38.2%,人均公绿面积8.5平方米。大力实施旧城改造,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程二期累计完成拆迁面积19.87万平方米,完成总量的80%,一期加快扫尾工作。中心城区形象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市公安指挥中心、市人力资源交流中心、市中心城区敬老院一期等工程建成投用,香格大厦等一批具有地域标志的建筑开工建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万吨/日扩容工程,使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5万吨/日;同时市域污水治理工程稳步推进,东部、北部污水处理厂动工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二次改水、河道整治、电气化改造及联网公路建设,编制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8个,新增省级、宁波市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4个和12个,21个村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试点,我市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多渠道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加大土地、资金、资产配置和扶持力度,全面开展"百村千企结对"活动,有效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部署实施新型城市化工作。编制"一中心、四片区"规划,先行推进慈东片区整合发展,明确组织管理模式,编制完善片区核心区规划,推动"一区三镇"资源优化配置和设施共建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