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业方兴未艾。我市加大对旅游景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以五磊山风景区、达蓬山风景区和杨梅观光园为主的南山旅游带景区,以大桥游和杭州湾滨海湿地游为载体的北部旅游休闲区。2006年,全市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全市现有星级饭店47家。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全市自营进口7.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市自营出口达到40.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自营出口实绩企业900家,商品输出到193个国家(地区),出口前三位的是美国5.82亿美元、日本2.81亿美元、德国2.25亿美元,出口前三位的商品是插座3.24亿美元、电暖器2.66亿美元、轴承2.48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29.89亿美元,占73.7%。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5.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出口11.6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2%。 利用外资高速增长。2006年我市新批外资企业178家,比上年增加56家,合同利用外资7.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2%,实际利用外资3.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6%。外资引进工作中,杭州湾新区成为我市吸引外商投资的一大热点,2006年新区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占到全市的一半。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01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3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5%;地方级财政收入28.9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各项重点支出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医疗卫生支出、教育支出、城市维护费分别比上年增长124%、57.7%、37.6%、29.4%。 金融机构存贷款较快增长。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6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其中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299.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4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存贷比为79.1%,比上年上升5.6个百分点。 八、交通和邮电 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运输条件继续得到改善。2006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16.01亿元,主要实施了中横线二期工程、浒崇公路改建工程、杭州湾大桥南岸进场道路改道工程、329国道干线畅通工程、杭州湾大桥余慈连接线慈溪段工程和农村公路联网工程等一批重点实事工程。到2006年底,全市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993.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86.1公里/百平方公里。2006年完成全社会货运周转量75281万吨公里,完成客运周转量118646万人公里。2006年收缴汽车、摩托车和拖拉机养路费1.85亿元。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翅膀。2006年,我市的固定电话用户超过60万户,移动通讯发展更加迅猛,年末我市的手机拥有量超过80万户。互联网注册用户数迅速增长。 九、城建和环保 “一个中心、四个片区”市域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到2006年底,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3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0.5%。旧城中心区改造取得重大进展。生态市建设规划得到较好实施,2006年中心城区新增绿地面积27.2万平方米,中心城区绿地率达到32.8%,绿化覆盖率38%,人均公共绿地8.1平方米。 2006年,我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建设生态市的总体目标,以水环境整治为主线,以培育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孕育生态文化理念为出发点,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经济规范在慈溪”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组织实施环保“零点行动”,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跨越和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2006年底,全市已创建成功全国环境优美镇1个,省生态镇2个,宁波市生态镇7个,省级绿色单位16家,宁波市级生态村30个,环保模范单位36家,全球环境基金(GEF)宁波—慈溪杭州湾湿地项目已正式启动。建成区污水处理率达到60%,生活垃圾集中卫生填埋处理率达到100%,已创建成功烟尘控制区面积80.19平方公里、城区噪声达标区面积31.05平方公里。 十、科技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6年,我市1400多家规模企业,共投入2.63亿元科技经费进行项目研发,实施国家级科技项目25项,宁波市级科技项目200项;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1792件;已拥有48家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我市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行业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科技服务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适用人才引进,构筑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社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被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正式批准为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市),科技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第二,跨入省首批科技强市行列。2006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22.1%;企业上市、国家级品牌创建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境内外上市2家。2006年慈溪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38%。 十一、教育、卫生和文体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就。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初升高”比例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3.2%和40.4%,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成果居宁波首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顺利完成初升高三年“度峰”,实施中小学“四项工程”,义务教育段入学率、“三残”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49%。 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市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设施新建投用,“120”急救中心开通运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城乡,全市82.4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4.3%,连续两年参保的人员免费健康体检率超过50%,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图书馆(书城)等重要文化设施建成开放,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泛普及,经营性文化产业较快发展,一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上林湖越窑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广电事业进一步发展,有线电视网络实现光缆化数字化改造,广播电视节目日趋丰富。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2006年全年出生7291人,出生率为7.16‰;死亡6329人,死亡率为6.22‰;全年人口自然增长962人,自然增长率为0.94‰。年末全市总户籍人口为102.08万人,比上年减少5397人,其中非农人口为16.65万人,比上年增长5683人。暂口登记在册人数69.54万人,比上年增长8.5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