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慈溪市统计局 2007年2月日 2006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不利因素,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全面实施百亿大桥经济应对工程,国民经济在协调中保持了稳定较快增长,三大需求持续旺盛,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价格涨幅总体平稳,全市经济实现速度、结构、效益同步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达450.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6%。从分行业看,第一产业22.79亿元,比上年增长7.3%;第二产业279.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工业26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5.4%;第三产业147.63亿元,比上年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8%,人均生产总值达44219元,按现价汇率折算达到5663美元。 二、农业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继续平稳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3.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全年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2.5万亩,累计达到29.5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建立200亩以上绿色产业基地项目32个,面积超过1.5万亩。两个宁波市首批农业产业基地――桥头创汇蔬菜基地、新浦无公害肉猪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同时宗汉、坎墩、龙山、掌起四个大型农业产业基地列入了宁波市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了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和“水产养殖规划示范县”项目,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加速推进。 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培育的棉花新品种“慈抗1号”被推荐参加国家区试,菜豆新品种“慈蚕一号”顺利通过了省农业厅组织的现场考评和全国区试项目的验收。启动沃土工程,重点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性信息素无害化防治两大技术。省级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140多个。新立农业科技项目22个,其中4个项目列入省农技推广基金资助项目。 深化和完善农产品安全通报制度,监测范围覆盖全市10万亩绿色产业基地。启动果蔬上市报检制度和农产品安全源代码系统。新增宁波市名牌农产品9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2万亩,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21个。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场等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扎实推进生态体系建设,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三、工业 工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集聚发展格局不断夯实。2006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7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其中:国有经济3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3.1%;集体经济10.49亿元,比上年减少0.8%;外商及港澳台经济193.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7%;私营经济5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轻工业46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重工业31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5%。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化学纤维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52亿元和75.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2%和18.3%。 产销衔接良好,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实现利税总额46.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利润总额29.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反映工业经济效益整体水平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评价考核得分192.6分,比2005年提高2.96分。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支持企业创品牌、争品牌,促进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优化,提高了“慈溪制造”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到2006年底,我市已有三A、方太、沁园、恒康、先锋、浪木、奇迪、卡依之、公牛、神马10个中国驰名商标,方太、先锋、沁园、浪木、奇迪5只中国名牌产品,还有29件浙江著名商标,43只浙江省名牌产品。 节能降耗稳步推进。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13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9%。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地下水、地表水等其他水资源在逐渐替代自来水,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取水总量8047万吨,其中利用地下水、地表水等其他水资源5765万吨,已占71.6%。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合理规模,投资结构趋于优化。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20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工业投资85.03亿元,比上年减少1.6%。 2006年,完成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0.56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第一产业投资0.39亿元,比上年减少34.1%;第二产业投资83.97亿元,比上年增长2.8%;第三产业投资66.2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全年限额以上投资项目717个,比上年增加9.1%,其中新开工项目407个,比上年减少1.5%。 2006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商品房销售面积40.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8%,商品房销售金额19.59亿元,比上年减少3.5%。 建筑业生产增幅平稳。2006年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07亿元,比上年增长16%,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3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7.90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实现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21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我市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家电、旅游、休闲娱乐成为我市居民消费追捧的热点。中央商务区(CBD)基本建成,解放路步行街等主要商业街区建成营业,为我市打造宁波大都市北部商业中心夯实了基础。随着南苑柏隆、苏宁电器、国美电器、颐高集团、宏图三胞等一批知名商业集团企业的竞相抢滩登陆,推动了我市商贸流通企业的改组改造、资源整合。“两店一场”工程持续推进,到2006年底,全市已开设“两店一场”305家,其中:连锁放心便利店213家;农资连锁店79家;规范化镇级农贸市场12个;规范化村级农贸市场1个。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节庆会展等新型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市场物价涨幅总水平温和上扬,2006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