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鄞州区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施新鄞州工程的重要之年。面对非典、高温、干旱、缺电等困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区人民大力弘扬“敢为、求实、争先”的鄞州精神,紧紧抓住发展经济第一要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2003年,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统计,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2.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高于年初预期目标3.7个百分点,GDP增速为近几年最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4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60.02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56.83亿元,增长16.3%。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8∶68.1∶25.1调整为6.1∶68.9∶25.0,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居主导地位,对GDP贡献率高达72.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749美元,较上年增加557美元。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2亿元,比上年增长37.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0%,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社会职工人均工资收入1477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60元,剔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6.2%和5.6%。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75.88亿元,比年初增加32.76亿元。 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至2003年底,全区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到7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民增收速度仍比较缓慢;电力、土地、资金、水等要素瓶颈制约进一步凸现;失土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增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加工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实现了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4.42万亩,调减12.96万亩,粮食总产量为15.74万吨,比上年减少23.1%。油菜籽种植1.71万亩,总产量2231吨,分别比上年减24.5%和22.7%。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蔬菜价格的上扬,带动了城郊蔬菜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全年种植蔬菜25.3万亩,总产量51.4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8.8%和11.1%。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西瓜种植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年种植西瓜6.5万亩,产量14.95万吨,分别增长49.3%和49.5%。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围绕绿色鄞州的建设要求,努力打造适应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农业,绿化造林步伐不断加快。全年完成植树造林268公顷,比上年增长26.4%,植树15万株。林特产品增长明显。全区果园面积为5.15万亩,水果总产量为20.6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8.6%和44.3%,其中果用瓜产量为16.26万吨,同比增长54.7%。 畜牧业生产势头良好,经营规模化明显加强,效益不断提高。生猪饲养总量有所下降,家禽饲养量实现较大增长。全区生猪饲养量为55.88万头,其中出栏36.73万头,存栏19.15万头,分别比上年下降1.2%、0.6%和2.4%;家禽存栏237.04万只,出栏408.12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28.8%。奶牛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全区奶牛存栏2425头,增长20.6%,牛奶产量为12112吨,比上年增长23.0%。全区肉类总产量为31407吨,比上年增长1.4%,禽蛋产量17772吨,比上年增长3.2%。 渔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但浅海养殖成为渔业生产中新的增长点。全年水产品总量21802吨,比上年增长15.3%,其中:海水产品10247吨,淡水产品11555吨,分别增长11.3%和19.1%。 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区已修订、制订农业地方标准23个,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9个、省级绿色农产品1、市级绿色农产品2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市级绿色农产品基地2个,有300多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36只产品已被评为省部级优质农产品,8个产品被评为市级名牌产品。农业设施不断完善,全区已建成标准农田28.5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机化综合作业程度达76%。 三、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4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达到69.5%,比上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工业总量快速增长,企业不断做强做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0.51亿元,增长24.7%。轻重工业齐头并进,轻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83.0亿元,重工业实现总产值177.5亿元,分别增长25.2%和23.8%。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进一步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449.2亿元,增长27.6%,产销率达到97.53%,比上年提高2.2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出****货值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34.7%。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7.83亿元,增长37.3%,增幅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销售、出****货值98.5亿元、96.1亿元和12.1亿元,分别增长31.7%、41.3%和25.3%。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占规模以上企业二成还多。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60.0亿元,其中利润总额4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18.3%,其中:电气、电子、仪表制造业、服装制造业和机械制造业等三大支柱行业实现利税34.7亿元,同比增长14.6%,占规模以上的比重为57.8%。2003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217.9分,总资产贡献率16.3%、资本保值增值率116.0%、全员劳动生产率53617元/人、年流动资金周转次数2.1次。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至2003年年底,全区年销售收入上10亿元企业为4家、上亿元企业84家。50家实力工程企业作为我区的支柱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204.0亿元、199.3亿元、和2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3%、32.3%和13.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44.3%、43.5%和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