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业成功抵御了非典疫情的冲击。“千名外商大桥行”等旅游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由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千名外商大桥行”活动是我市参加浙洽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借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浙洽会召开的机遇,组织外商参观大桥工地、看新区,向海内外客商推介杭州湾新区和我市整体投资环境。此次活动共有来自四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多名外商参加。2003年全市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共接待13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1%;接待海外旅客9758人次,比上年增长5.3%。 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高位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自营出口1637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6.5%;完成自营进口319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3.2%。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1957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5%。自营生产企业出口突飞猛进,全年完成自营出口6195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5倍。 2003年全市出口供货企业达908家,其中上500万企业504家,上千万企业332家,上5千万企业76家,上亿企业35家。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达502家,比上年增加167家。商品输出到五大洲161个国家(地区),其中出口百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有80个,比上年增加4个,出口前三位国家为美国、日本、德国,其出口额分别为26467万美元、14661万美元10901万美元。家电出口5.4亿美元,出口前三位的商品是轴承、电熨斗、服装,出口额分别为13358万美元、8239万美元、8165万美元。机电产品出口11.57亿美元。 利用外资规模、质量同步突破。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8家,比上年多34家;合同利用外资3706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0%;实际利用外资21160万美元,比上年翻番。 杭州湾新区正在成为我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动工建设,给我市引进外资带来新的机遇,外资项目明显增多,杭州湾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显现出来,逐步成为全市招商引资主战场。杭州湾新区12.7平方公里区块基本建成,已立项的外资项目有23个,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6200多万美元。 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软环境建设,大力扶持经济发展,积极引导企业挖潜改造和科技创新,着力推进招商引资,使国民经济增长较快。财政税务部门进一步落实“抓小管大”的各项治税措施,运作有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各项税款如期入库。加大税收宣传力度,进一步整顿规范税收秩序,完善以信息化为依托的现代化税收征管手段,全面优化纳税服务,增强新型的税收法制观念,提高全社会的依法纳税意识。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0058万元,比上年增长31.6%,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完成181863万元,比上年增长22.5%;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68195万元,比上年增长43.1%。 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投向重点突出。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6946万元,比上年增长30.8%。坚持“科教兴市”战略,保障教育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4184万元,教育事业支出2963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6.9%和24.8%;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补助支出3377万元,比上年增长92.3%。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322.05亿元,比年初增加78.68亿元,增长32.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174.31亿元,比年初增加27.25亿元。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250.11亿元,比年初增加86.35亿元,增长52.7%。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以重点工程项目、企业技术改造为主的中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59.07亿元,比年初增长77.6%。个人消费信贷持续发展,年末贷款余额为26.61亿元,比年初增长68.4%。 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基本完成,杭州湾新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不断深化。市域交通网络、市政公用设施、绿化工程、旧城改造、河道整治和拆迁安置房等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中横线一期、人民广场、CBD项目和浒溪线景观工程进展较快。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观海卫、周巷镇相继实施了土地储备制度;创新改革财政性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市公建中心开始运作。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颁布了城市容貌标准,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有所好转,夜间市容管理全面展开,拆违力度继续加大。至2003年底,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98平方公里。 交通、邮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我市抓住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这一机遇,重点突破,全力推进中横线、高速连接线延伸段、大桥连接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四横十纵”路网体系,建成市域快速交通网,实现市域交通公交化,加快中长途快客的车辆更新换型。拓宽改造了房王路、工人路,拆除了三北大街东段的绿化隔离带,拓宽行车道,大幅提高了上述路段的车辆通行能力;对南二环线新城大道叉口进行了渠化改造,使路口通行更加快捷。新增201路公交线路,对原有公交营运线路、站点设置等布局进行了调整,优化了公交线网,调整了城区交通结构;在国道城区段、新城大道、北二环线、三北大街等主要干道设置了港湾式公交站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城市道路功能得到有效发挥。2003年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量1240万吨,比上年增长4.1%;货运周转量54535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7.9%;完成客运量2740万人,比上年增长5.0%;客运周转量9312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0%。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钢材、煤炭、木材等物资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铁路管理处推出全天候服务,并在付款、开票、进仓出货等环节给货运主提供方便。2003年,累计完成到发车皮14548辆,计货运量82.7万吨,首次突破80万吨,比上年增长8.9%。 邮电业务稳步增长。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41.48万户,比上年增长23.6%。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达41.1线/百人,比上年提高7.8线/百人。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成效明显。严格环保审批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100%,重污染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2003年,共审批同意建设项目1465件,拒绝审批工艺落后、资源浪费大、选址不当项目200件,有效地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区域性、行业性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印染、电镀、造纸、锻打、熔炼等重污染集中整治工作。开展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及化工企业专项检查;开展了化纤行业、磷化行业、进口废塑料加工企业的专项整治。加强环境行政执法,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小电镀”等十五小企业的非法生产。2003年,共作出行政处罚283件,对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的88件递交法院强制执行。周巷镇通过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验收。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水平。2003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其中空气质量为优的日子达到了130余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