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科技、教育 全市科技工作全面推进。2003年新批准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2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项,国家星火计划7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销售达到163.13亿元、158.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8%、50.9%。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952件,比上年增长81.0%。全年新增全国电子信息推广应用项目2项,近百家企业不同程度的实施了ERP项目。中国慈溪数码桥网8月份正式开通运行,被列为宁波市第一批区域信息化试点单位。由中国慈溪数码桥网与新浪网合作建设的“新浪慈溪”网站于12月25日正式开通。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附海、新浦、横河三镇被命名为省第六批教育强镇,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镇镇(街道)是教育强镇的县(市)。全市又有32所学校(园)通过宁波市学校现代化建设验收,达纲学校(园)比例40%,居宁波市首位。全市有8所高中段学校先后通过省等级重点中学以上学校认定性评估(预验),重点中学数居全省第一。新增8所省示范性中小学(幼儿园),总数居全省前列。以“镇办民营”为主体的民工子女学校管理模式在全省开了先河。有18000余名外口子女在民工子女学校就读、公办学校借读,基本解除了来慈民工子女上学的后顾之忧。初升高度峰平稳推进,面对初中毕业生比上年增长近50%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攻坚克难,初升高比例超过了86%。高考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继续保持宁波市领先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31%,比上年增长近5个百分点。 人才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着手启动“325人才引进工程”。通过各种渠道,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2000多名,其中中高层次人才1600多名(本科或中级职称1500多名,研究生或高级职称近百名)。 人才培养工作进展顺利。我市首次组织选送了20名优秀中青年管理人才,赴国外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扎实推进“115人才工程”建设,加大培养工作力度,开展集中培训和学术技术成果交流,对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7名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实施科研、培训经费资助。选送30多名中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学位。 文化、体育 大力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强化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图书馆、书城开工建设,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宣传,慈溪民族乐团发掘整理失传千年的古老“瓯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赴法国参加波黑沃国际乐队艺术节,获得圆满成功,被评为艺术节最佳表演乐队。市第六届艺术节成功举办,以“打造慈溪艺术品牌,迎接大桥经济时代”为主题的市第六届艺术节,全面繁荣艺术创作,推出民间艺术力作,注重地方性、时代性和群众性的最佳结合,追求多层次艺术活动,艺术节成了百花争艳、佳作纷呈、精彩圆满、催人奋进的艺术盛会。 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改造积极推进。对浒山城区抓紧实施了地下管线工程。加大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力度,实施更新改造项目46个,新增光点140个,新增光缆240杆公里,完成网络改造用户15800户,大大提高了电视信号的质量。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展开。走出家门锻炼身体,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一种选择。以”人人运动、增进健康、抗击非典”为主题的第八个全民健身活动,在全市各地掀起了健身热。主办和承办了中日少年足球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浙沪女排精英对抗赛、宁波国际城市围棋赛、中国南北拳王争霸赛、市第十届老年人运动会、市第四十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等重要体育赛事。学校竞技体育创佳绩,我市中小学生代表队在宁波市级以上相关体育比赛中获得11项团体冠军,为历年之最。 卫生事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至2003年底,全市开展住院统筹农村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已占全市总行政村的100%;参加人数为70.68万人,占全市总农业人口数的83.1%;参加户数为26.53万户,占全市农业人口总户数的83.5%;其中,龙山、范市、掌起、观海卫、桥头、匡堰、浒山、宗汉、坎墩、横河、天元、长河、庵东、周巷等14个镇(街道)参加人数的百分比在80%以上。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成效显著,有效地控制了非典疫情的发生和蔓延。应对非典,开通“绿色通道”。我市及时开通了防非典医疗器械生产、销售的“绿色通道”。打破常规,主动帮助有关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办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和医用口罩、保护服、电子体温仪等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上市供应。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对42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实施量化分级管理,抓好饮用水桶的整治,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卫生预防保健、医疗质量管理、无偿献血等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末全市总人口(户籍人口)1007079人,比上年末增加1277人。全年出生8497人,出生率为8.44‰;全年死亡7079人,死亡率为7.03‰;自然增长1418人,自然增长率为1.41‰。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上升。2003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跃过15000元大关,达15096元,比上年增长8.4%;人均家庭总支出达到12930元、人均消费支出达1000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5.4%。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上升。每百户拥有彩电182台、拥有家用电脑48台、拥有空调器120台、拥有淋浴热水器82台、拥有移动电话152台。 2003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777元,比上年增长7.1%。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举办各类招聘洽谈会64期,净增就业岗位36080个,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2万余份,发放用工补助45万元、社保补贴85万元,提供贴息贷款63万元,有3713名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为87.5%,城镇登记失业率2.39%,控制在预定目标之内。积极开展帮困扶贫工作,全年累计帮助1811名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03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企业5788家,新增参保职工27647人。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基本单位603家,城镇参保人数达6.86万人。完善土地征用办法,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本解决了失地农民养老难问题。 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全新建立。我市从完善低保制度、构筑帮扶平台、深化临时救济三个层面,狠抓弱势群体帮扶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实。至2003年底,全市共有低保对象7970户8831人,与上年底相比,新增低保对象4893户5056人,脱保1326户1359人,净增低保对象3567户3697人,基本实现了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全市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构筑起了我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基本建成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失业有保障、伤残有赔偿”的广覆盖、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