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3 宁波市慈溪市统计局

2003年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良好开局的第一年。我市紧紧抓住扩权机遇和宁波规划调整机遇,把握发展大势,超前谋划未来,以大建设大开放大调整大提高迎接大桥经济的到来。全市人民在中共慈溪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坚持“五个统筹”,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成功地抵御了非典疫情和高温干旱、缺水少电等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冲击,顺利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总体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快、效益好的特点。据初步测算,我市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2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幅为近八年来最高。从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72亿元,比上年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4.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13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齐头并进。三次产业之比为7.2:59.1:33.7,与上年的8.1:58.3:33.6相比,结构更趋合理。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944美元,已接近3000美元大关,经济社会开始进入加速、转型、扩张、协调多赢的发展时期。

农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03年,我市以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效益农业为主线,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深加工步伐,加强农产品市场拓展,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虽然2003年我市遇上了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天气,但我市农林牧渔业生产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03年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新口径)达到26.57亿元,比上年增长7%,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达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9%;牧业为3.2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渔业为6.1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1%。

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成绩斐然。至2003年底,全市农产品商标数已达171只。2003年,“卡依之”菜心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怡康”蜂产品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全市拥有宁波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7只。“平平顶”芽茶被评为上海国际茶文化博览会金奖,“烛湖”牌荸荠种杨梅被评为“九峰杯”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金奖,并获得省森林食品标志,“润昌”牌蜜梨获浙江省十大名梨称号。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我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以“实施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战略,打造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加工制造业基地”为奋斗目标,努力克服缺水少电、宏观政策趋紧等诸多不利因素,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使我市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2003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1.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增长速度创近年最高水平。

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市各企业在加快以技术进步推动工业产业升级的同时,继续加大力度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研制开发出一批具有极强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新产品。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6.63亿元,比上年增长44.6%,拉动产值增长近15个百分点。在新产品增多的同时,我市的家用电器、轻纺化纤、轴承、火机、冶炼、水暖件等一批特色主导产业的规模进一步增大增强。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1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1.3%,继续名列我市工业行业首位。在特色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一批相关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其中宁波惠康集团、宁波兴业集团、浙江振邦化纤等重点骨干企业都出现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实现利税27.8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利润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稳步提高,2003年十一项工业效益指标综合得分为190.78分,比上年提高5.65分。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2.5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5%,其中新开工面积476.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4.7%。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动工建设以及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政策导向,我市各界的投资热情更加高涨,表现出旺盛的投资增长势头,各种投资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慈溪三北大地,固定资产投资进入新一轮热潮。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22.7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48.1%。

民间投资占据主角。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按投资控股情况来分,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2.5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26.5%;非国有投资90.24亿元,占全市投资的73.5%,其中民间投资84.40亿元,占全市投资的68.8%,在我市投资主体中,民间资本已占据主角。

工业投资增长强劲。2003年,全市以技术改造为主的工业企业投资完成53.06亿元,比上年增长46.7%,直接拉动投资总体增速21个百分点。如慈溪宗申摩托车工业园区的形成、宁波卓成化纤有限公司等这些超亿元大项目的投资给慈溪经济腾飞添砖加瓦。

房地产投资继续高歌猛进。2003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3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1倍,增幅大大高于同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商品房销售面积56.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2.5%;商品房销售额15.61亿元,比上年增长81.7%。

国内贸易与旅游

消费市场活跃。2003年,我市大力实施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打造“信用慈溪”,健全商贸信用体系,加强特色商贸区域规划,推进商贸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努力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一年来,消费结构继续调整,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达到10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居全省各县市首位。

消费热点频频出现,汽车市场异军突起。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加快,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住房、汽车、通讯器材成为我市居民消费追捧的热点。特别是随着我国国产家用轿车降价潮的强劲驱动,我市汽车市场交易日趋活跃,尤其是国产新款汽车高密度上市,强力刺激了消费者购买欲望,汽车销售畅旺。私人购车已成为主导,比重在90%左右。汽车商家也一改前几年由一得工贸有限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小汽车商家竞相开市,现已成为“诸侯割据”市场的局面。凭借多年来积聚的销售规模,积累的先进销售理念,一得工贸有限公司仍以其遥遥领先的销售额成为各汽车商家的龙头。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汽车销售商家32家,其中限额以上企业6家,限额以上汽车销售公司实现销售7.97亿元,累计销售汽车4836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