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3 宁波市鄞州区统计局

2001年是跨入新世纪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府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入改革等政策措施,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国民经济继续呈现较高的增长态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呈较高增长的态势。据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0.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9亿元,第二产业116.37亿元,第三产业41.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2%、12.7%和10.7%,三次产业增势均衡,比重由上年的7.5:68.1:24.4调整为7.3:68.4:24.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802美元,列全省前茅。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机制创新取得新的进展,县属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已有292家企业完成转制,有1.92万职工理顺劳动关系。生产经营(服务)型事业单位改革开始起步。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全国农村合作银行改制试点单位,方案已通过总行批准,并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资本市场培育工作积极稳妥开展,梯度推进企业上市有序进行,确定了15家优势企业,其中有3家企业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开新的步伐,《鄞县医疗卫生单位改革方案》已进入试点阶段。完成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办市场脱钩工作。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盘活闲置土地,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基准地价更新和公布、国有土地收益收缴等制度、进一步推进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完善。行政服务中心运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做到减少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中心区、中心镇、示范村建设稳步推进。集士港镇的城镇综合执法实施办法已在全县各镇推广。邱隘镇成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涌现了湾底村、上李家村等一批现代化建设示范村。配合“环境整治年”活动,全面推行城镇垃圾集中处理。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对部分大龄农村职工等特殊群体制订了“前补后延”的倾斜政策,理顺了社会体制,推动了城镇养老保险扩面工作。失业、工伤、大病医疗、生育等保险继续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科技兴农力度不足,面对“入世”后的市场,实现“双增”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工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企业开发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状况未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弱势群众的扶持和各种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

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农业生产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49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0.2%。

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实行,使粮食生产继续下调,同时比较效益较好的经济作物面积明显提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7.82万亩,调减9.76万亩,单产433公斤,比上年提高18公斤,总产量24.98万吨,比上年减少12.1%。油菜籽种植2.62万亩,单产125公斤,总产3278吨,分别比上年减23.4%、3.1%和25.7%。受上年价格大幅下跌影响,蔺草种植降温,全县种植面积9.26万亩,比上年下调1.91万亩,由于每亩价格由上年393元猛增至952元,草农实际收入大幅提高。蔬菜、水果、花卉等种植较快增长。全年种植蔬菜21.86万亩,比上年增3.38万亩,总产量40.16万吨,比上年增17.2%;水果总值3.89万亩,总产14.1万吨,分别增长20.8%和37.9%。按种植面积计算的粮、经比由上年的55.6:44.4调整为51.1:48.9。

林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平原绿化39万株,植树造林210公顷,发展银杏、花卉、水果等林特基地8千余亩,封山育林4万亩。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奶牛、獭兔养殖成为我县畜牧业生产发展一大亮点。全年生猪饲养量49.45万头,其中出栏30.87万头,年末存栏18.58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7.2%和3.3%。家禽出栏211.24万羽,比上年增长0.3%,年末存栏208.35万羽,比上年减少0.7%。禽蛋产量1.55万吨,比上年减7.0%。肉类总产量2.26万吨,比上年增2.8%。奶牛存栏1436头,比上年增40.4%。牛奶产量4393吨,比上年增105.2%。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新增养殖面积6252亩。全年水产品产量17543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海水产品8525吨,淡水产品9018吨,分别增长2.7%和16.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建立了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加强了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有19只农产品获市级以上名牌称号。全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7226万元,新建标准天11万亩,疏浚河道410公里,完成土石方300万立方米。农机化程度不断提高,年末农机总动力33.16万千瓦,综合农机化程度达75.2%,继续列全省前茅。全年农村用电量10.77亿万瓦时,比上年增长13.9%。化肥施用(折吨)24978吨,比上年增长2.5%。

三、工业

工业生产发展平稳,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1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销售收入2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实现利税42.1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9%和24.8%。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208.75分,比上年提高5.74分。资本保值增值率118.28%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1.71%,比上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45002元/人,比上年提高1525元/人。产销衔接情况趋好,产销率为96.26%,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但总资产贡献率、新产品产值率略低于上年。

50家实力工程和“朝阳”“苗子”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品销售收入127.9亿元。利税总额26.8亿元,其中利润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6%、25.5%和27.5%,占全部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的45.9%、63.7%和67.3%。

高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5.2%上升到1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房地产开发继续升温。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国有及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1.84亿元,更新改造投资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9%和119.4%,农村非农户投资3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私人投资2.13亿元,比上年减少37.0%。房地产投资在上年高增长基础上继续升温,完成投资额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占投资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15.4%上升到19.1%。商品房供求两旺,全年竣工面积60.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58.8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8.3%和80.0%。商品房销售面积49.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45.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11.4%。商品房预售面积达53.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3.9%。年末空置面积5.79万平方米,比年初减少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