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市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外向带动、园区建设和质量振兴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国内市场价格低迷等各种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经济运行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各项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突出表现为: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利用外资高位增长,财政明显增收,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15.8亿元,比上年增长4.0%;第二产业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第三产业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5.1%。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3:58.8:32.9调整为7.7:59.0:33.3,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0.4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完成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的平稳转接,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通过劳动力市场和全市职业介绍网络,实现就业3.17万人。2334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低于计划调控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土地、电力、科技、环境、人才、水资源等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任重道远;关税壁垒,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将给我市的出口企业带来较大的影响;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难度较大;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 二、农业 我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继续调减传统农产品的种植面积。据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为49.5万亩,比上年的53万亩减少6.6%;棉花播种面积5.4万亩,比上年减少26.7%;油料播种面积16.96万亩,比上年减少1.5%。 蔬、瓜类面积继续增加,由于海通集团、长河蔬菜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蔬菜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一大批蔬菜购销大户的纽带联结,使我市在近几年迅速崛起为浙东乃至华东地区有一定名气的蔬菜生产基地。由于我市把创汇蔬菜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大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近年来我市蔬菜的种类越来越多,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推广,提高了蔬菜的复种指数,2002年蔬菜播种面积已达43.3万亩。 花卉面积继续大幅度增加。花木业的迅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园林城市建设等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对花卉苗木的需求逐年增大。可以预见,花卉苗木业作为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市种植业重要增长点。从播种作物面积看,2002年全市已种各类花卉苗木(包括草皮,不包括盆栽类园艺)4.3万亩,比上年增长35.7%。 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目前六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面积已达2万余亩,辐射面积超过10万亩。土地规模经营不断推进,各镇(街道)均建立了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中心,全市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2.5万亩。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开发造地项目6个,面积7万亩,竣工并通过验收3个,面积9431亩,建成标准农田3.2万亩。四灶浦西侧围涂工程进展顺利,淡水泓围涂工程已启动实施。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了工业生产的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1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全市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工业结构调整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 所有制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由于体制和市场优势,取得较快发展,增速继续高出全市的平均水平,在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这两种经济类型企业增速分别达到23.3%和26.5%,分别高出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幅4.1个和7.3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优势凸现。在产品结构调整中,新产品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大多企业以“只有疲软的产品,没有疲软的市场”的积极心态开发新产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02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3.41亿元,比上年增长60.6%,新产品产值率达13.22%。随着工业新产品的加速开发,我市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在南有顺德、北有青岛的两强格局下,创出了一片天地,可望成为“全国家电之都”,主要产品增速明显,2002年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家用洗衣机170万台,比上年增长1.83倍,生产吸尘器33万台,比上年增长1.54倍,生产家用电冰箱1.8万台,比上年增长4.29倍,生产空调器79万台,比上年增长3.74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已成为我市工业增长的领头羊,全年限额以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71.23亿产值稳居各行业首位,占限额以上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在抓好工业生产和销售的同时,我市着力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企业利润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7.6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13.9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我市在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中,产品销售率为97.83%,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2.05%,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98%,比上年提高0.2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95次,比上年加快0.06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4513元/人,比上年增长6.2%;亏损率为0.33%,比上年下降0.7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3.22%,比上年提高3.38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0%。全市限额以上(不包括房地产)房屋施工面积338.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0.4万平方米;限额以上(不包括房地产)房屋竣工面积115.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2年我市投资在总量继续保持增长的同时,结构进一步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农村工业投资快速增长。 投资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投资盘面不断扩大。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86亿元,比上年增长40.5%。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基本建设及以工业技术改造投入为主的农村非农户投资支撑了我市投资总量的快速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