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3 宁波市慈溪市统计局

七、对外经济

2002年,我市抓住入世机遇,大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破重重壁垒,自营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在我市企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和“走出去”经验的基础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的条件下,我市把外贸出口作为一项发展战略,不断实现我市外贸出口工作的新跨越。全市自营出口呈现四个特点:出口企业快速增长;出口产品日趋多样;出口渠道不断拓展;重点出口企业稳健发展。2002年,全市有自营出口实绩的企业已达335家,比上年净增80家,产品输出到五大洲146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出口百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有68个,比上年增加9个。我市出口产品已达49个大类、560只小类商品,其中出口超百万美元的大类商品有28只,小家电出口形势喜人,出口达28932万美元。出口前三位的商品仍是轴承、插座、服装,出口额分别为11064万美元、8659万美元和6316万美元。全年全市累计完成自营出口达1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0%。

利用外资高位增长。2002年,在大力建设引资硬环境的同时,我市还积极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投资软环境。至目前,已建立健全了市镇两级外商服务体系,对外资项目的立项、建设及经营提供全程服务。为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招商引资队伍,我市还把原有的市“招商中心”改组为“国际商务促进中心”,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突击队。此外,我市不仅在市级各部门和镇、街道设立了招商办事机构,还在上海、深圳和境外设立了招商联络点,由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农业、家电、商贸专业招商小组,对重点客商、重点项目及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专业招商攻关。2002年,我市新批外资企业84家,比上年多9家;全市合同利用外资达到247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倍;实际利用外资达110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3.1%。外资引进工作中,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桥址的杭州湾新区成为我市吸引外商投资的一大热点。

八、财政和金融

2002年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6.6亿元,比上年增长46.5%。2002年我市财政收入已超过绍兴县,位于杭州市的萧山区和宁波市鄞州区之后,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三位。2002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的投入,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财政部门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清缴欠税、惩治腐败”的方针,坚持依法治税,努力做到应收尽收,确保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随着可用财力的增加,我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15.06亿元,比上年增长41.1%。财政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保驾护航,确保了市委、市府对挖潜改造、技术创新等奖励政策的到位,大大促进了企业挖潜改造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后劲。

2002年我市各项存款增长迅猛。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43.36亿元,比年初增加47.27亿元,增幅达24.1%。储蓄存款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为147.05亿元,比年初增加26.29亿元,增幅为21.8%。贷款持续大幅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63.76亿元,比年初增加50.68亿元,增幅为44.8%。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金融机构贷款投放增多,加大了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2002年我市消费贷款继续快速增长。年末,全市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到24912万元,比年初增加13253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多。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我市继续积极贯彻“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实施国家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只,开发国家级新产品4只,宁波市级新产品200只。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和创汇分别达到111.14亿元、104.77亿元、15.76亿元和3.8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7%、44.8%、55.9%和35.3%。目前我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81家、高新技术产品433只,平均每家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917万元。其中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84家,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到108.9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98%,产值在1000万元和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也分别达到217家和113家。从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分布情况看,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在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它们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9%、34.1%和5.6%。特别是光机电一体化领域,全年的总产值达到52.12亿元,比上年增长64.8%,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占第一位。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我市以巩固创强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为抓手,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加快教育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全市20个镇(街道)已全部成为宁波市教育强镇,其中有17个镇(街道)成为浙江省教育强镇。全市有国家级、省级重点中学9所,总量居浙江省各县(市)首位;拥有12所省示范初中和示范小学,8所省示范性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所省示范性幼儿园。年末全市已拥有普通中学50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学生59606人,比上年增加4915人;职业中学11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8712人,比上年减少127人;小学151所,与上年持平,在校学生89341人,比上年增加6308人;幼儿园、学前班301所,比上年减少18所,在园幼儿37028人,比上年减少1913人;聋哑学校1所,在校学生106人。我市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比例继续上升,达85.6%。2002年我市高考再创佳绩,高考上线率和上线人数连续五年居宁波市各县(市、区)首位,全年共向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4938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我市各级政府围绕建设文化大市这一奋斗目标抓发展、抓投入,全市文化体育阵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市已创建村落文化宫示范点48个,省级“东海明珠工程”镇(街道)9个,投入资金上亿元。文化阵地已成为我市建设精神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同时,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峙山文化广场、虞波广场、新世纪广场等一批规格高、设施全的大型文化场(馆)的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也有力推动了我市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化活动好戏连台。为了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投身创作,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从而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在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的同时,我市大型文体活动也高潮迭起。近两年,参与人数在千人以上的大型文体活动就多达50多场次。中国电视“双十佳”颁奖晚会、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首届“金碟奖”颁奖晚会等一系列大型文体活动的成功举办,扩大了慈溪的影响,提升了我市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