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3 宁波市慈溪市统计局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到2001年度,我市镇镇(街道)成为宁波市级教育强镇,有17个镇成为省教育强镇。慈溪中学、浒山中学分别跻身于省一级和二级重点中学。年末全市已拥有普通中学56所,比上年减少3所,在校学生54691人,比上年增加3384人;职业中学14所,比上年减少7所,在校学生8839人,比上年增加125人;小学151所,比上年减少19所,由于生源减少,在校学生83033人,比上年减少999人;幼儿园、学前班319所,比上年减少115所,在园幼儿38941人,比上年减少4465人;聋哑学校1所,在校学生106人,比上年增加1人。义务教育取得新进展,义务教育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高达100%,小学生巩固率100%。全市小学生入学年龄已由7周岁过渡到6周岁。小学入初中比例为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99%。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当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的比例继续上升,达83.8%。2001年我市高考再创佳绩,全市4632名考生,上线总人数4306人,上线人数和上线率均居宁波市首位。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加大先进文化培植力度,努力繁荣群众文化和社会文化。文化大市建设氛围初步形成,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力度,全民思想道德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跨入省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县(市)行列。恢复了越窑青瓷生产,虞氏旧宅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电视艺术节“双十佳”颁奖晚会。到2001年末,我市省级东海明珠工程示范镇已达9个,宁波市级3个。拥有市级图书馆1个,总藏书量19.25万册,总流通14.1万人次。加快发展广电事业,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和传输质量。

大力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积极实施无偿献血活动。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2个,床位1722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122人,比上年增长2.0%,其中中西医士医师1050人,护士护师560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9.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为4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2%。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至年末,我市已拥有省级体育先进镇9个,全国亿万农民全民健身先进镇2个。2001年我市还成功承办了宁波市第十四届运动会。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城区建设、市容美化取得新的成绩,城市供水、供气能力增强,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全年城市供水3445万吨,其中生产用水1550万吨,生活用水1895万吨。加强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全年污水处理量450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72万吨,实际道路清扫保洁面积310万平方米,其中机械清扫40万平方米。城市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作得到加强,全市新增绿化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42万平方米,拆除不良建筑11.76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建成区人均公绿面积6.58平方米,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两道”街景综合改造正在抓紧进行,城市形象继续改善。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活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2001年全市计划生育率为97.99%,人口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

全年出生人口6793人,出生率为千分之6.73;死亡人口6173人,死亡率为千分之6.11;全年人口自然增长620人,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0.6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1008373人,比上年减少0.3%,其中非农人口145919人,比上年增长1.1%。

2001年,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住发展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我市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据农调队抽样调查,我市2001年农民人均总收入8698元,比上年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5998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5.2%。农民收入构成结构渐趋合理,在农民家庭经营及劳务收入中,来自二产的收入仍居主导地位,人均收入为3891元;来自三产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一、二产业,人均收入1585元,比上年增长22.9%。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据抽样调查,200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62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彩电176台,比上年增加28台;拥有空调器86台,比上年增加22台;拥有微波炉30台,比上年增加10台;拥有家用电脑26台,比上年增加12台;拥有移动电话72台,比上年增加8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上升,2001年我市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7.2%,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正由小康向富裕迈进。

说明:1、本公报数字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