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慈溪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和国务院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把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和外向开拓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国民经济经济结构趋于改善,社会需求全面上升,经济运行出现快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全市各项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2001年,我市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突出表现为: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财政明显增收,金融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据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15.25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二产业108.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第三产业6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9:58.7:32.4调整为8.3:58.8:32.9,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失业职工再就业394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1%,低于计划调控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民从事传统农业增收较难;经济运行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 二、农业 农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我市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效益农业,优化种植结构,促使作物布局更加合理。传统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调减到53万亩,比上年减少8%;棉花种植面积调减到7.4万亩,比上年减少4%。效益农业发展势头良好,花卉、蔬菜、瓜果等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比上年增长8.9%,其中花卉发展势头强劲,面积扩大到3.1万亩,比上年增长22.8%。渔业中海水养殖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海水养殖面积新增1.4万亩,总面积达到15.5万亩,深水养殖3.35万亩,滩涂养殖7.7万亩,养殖品种不断优化、档次不断提高,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7万吨,比上年增长10%。 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各类农业企业和购销大户落实“订单”农业30余万亩次。新增投资农业的工商企业40家,总投资3.5亿元。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其中市级财政投入资金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5%,河道拓宽疏浚、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取得新进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调整优化作用显现,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速。2001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0.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3%。全市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工业结构调整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 技改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2001年,全市共实施技改项目690项,比上年增长30%,其中实施千万项目97项,比上年增加17项。企业的技术装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25.34亿元,比上年增长42%,高出同期工业总产值增幅31.1个百分点。 我市的一些较大规模的重点骨干企业在高基数上实现高增长,快速扩充生产总量,全力向高、‘强、外’企业迈进,上大项目,‘全力扩仓’,力争能在短期内形成竞争力。如东方铜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8亿元,增幅高达65.9%;卓立电器集团完成2.33亿元,增长66.0%;宏一电子完成3.23亿元,增长47%。 所有制结构调整继续推进。股份制经济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由于体制和市场优势,取得较快发展,增速继续高出全市的平均水平,在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这两种经济类型企业增速分别达到11.5%和16.3%,分别高出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幅0.6个和5.4个百分点。 在抓好工业生产和销售的同时,我市着力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企业利润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4.3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我市在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0.82%,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80%,比上年提高0.4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0877元/人,比上年增长4.72%;亏损率为1.08%,比上年下降1.63个百分点。 建筑业加快发展。全社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8.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4931万元,比上年增长61.4%。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8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房屋竣工面积207.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0%。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投资总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国有等单位更新改造投资完成2.04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倍;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倍;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国有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国有等单位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投资、农村非农户投资成为支撑投资总量继续上升的主导动力。 实事工程顺利实施。全面完成阳光大道一期、芦庵公路和樟新公路拓宽改造等续建工程,峙山文化广场A区、体育中心一期建设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投入使用,广电中心、市行政中心、“两道”街景综合改造、2万吨/日污水深处理等一批重点工程如期推进。 五、交通、邮电和供电 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运输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公路等级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网络更趋完善,到2001年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为554.37公里,公路密度为4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级次高级公路里程352公里,铺装率为63.5%。2001年全社会完成货物运输量1146万吨,比上年增长0.1%;货运周转量达到6123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2%;完成客运量2451万人,比上年增长2.0%;客运周转量83671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1%。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年末我市固定电话用户已高达277912户,电话主线普及率已达到每百人27.6线,比上年提高4.8线。城区开通了小灵通,年末全市已拥有小灵通用户10438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直线上升,年末因特网拨号注册用户已达17139户,比上年增长94.8%;IP网非注册用户高达52302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