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通讯业快速发展。2006年末全区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72.7部/百人,比上年提高7.3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50.49万户,比上年增加10.1万户;年末各类互联网用户为7.87万户,比上年增加1.92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66亿元,增长18.7%。全年预算内财政支出28.08亿元,比上年减少0.6%。 存贷款增长迅速。至2006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96.2亿元,比年初增加59.2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76.58亿元,比年初增加24.5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35.37亿元,比年初增加7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83.56亿元,比年初增加52.17亿元;中长期贷款136.51亿元,比年初增加19.16亿元。2006年末外币存款余额2.66亿美元,外币贷款余额3.66亿美元。 保险业务稳定增长。全区各保险公司全年保费收入3.66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50亿元。全年共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70亿元,同比增长7.6%。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现有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3家、省市级50家;海天集团被列入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5家,国家级行业检测中心3家。2006年申报国家专利770件,授权45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项。2006年完成工业技改投入22.93亿元,同比增长25.9%。2006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80亿元,增长27.5%,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7.4%。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全区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所,高中4所,初中14所,小学3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幼儿园89所。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2006年高考上线率96.7%,其中本科率达67.5%,重点率17.3%。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现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8个,影剧院1个,博物馆1个。全年共放映电影1000多场次,戏剧演出100多场次,广场文化活动150多场次,以及其他各类文化活动150多场。全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达800余件,获市级以上文艺作品奖项50多项。公共图书馆现有面积680平方米,藏书20.1万册,全年借阅量达21.7万人次,流通量为17.5万册次。 体育事业再上台阶。成功举办各类赛事120场次,成功承办二次世界女排赛事、一次超级乒乓球赛和中美篮球挑战赛。竞技体育成绩斐然,获全国跆拳道锦标赛女子第一名、全国青少年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第一名、全国青少年跆拳道比赛女子级第一,第十三届省运会上获金牌20多枚;向市级以上体育机构输送体育后备人才21人。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各类卫生医疗机构33个。其中,综合医院4个,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年末实有床位数895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53人,其中执业医生759人,注册护士501人;每千人床位数和每千人医生数分别达到1.72张和1.61人。各医院全年诊疗数233.6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大病统筹报销达到0.81万人次;7.54万人次接受各类健康体检。 十一、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呈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户数139241户,总人口330797人,其中非农人口143724人。2006年迁入6433人,迁出2026人;出生2314人,死亡187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4‰。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4元,同比增长13.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0元,增长13.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4.27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18:1缩小为2.16:1。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2665元,增长7.7%,恩格尔系数为36.9%;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467元,比上年增长17.2%,恩格尔系数为40.1%;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9平方米。 社会保障功能进一步增强。2006年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9.7万人、医疗保险10.8万人;被征地人员参加养老保险8.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22.7万人,占应参保人员的94%和94.4%。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5家,床位数1105张,在院人数834人。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覆盖,已有2219人享受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呈现新面貌。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5.8亿元,同比增长35.3%。“一体两翼”的城市框架基本确立,行政中心、中心广场、体艺中心、港务大楼、商务大楼等一批城市现代化亮点工程相继建成。大碶、霞浦与中心区在城市功能、道路交通、空间形象等方面加速融合,小港副中心城区城市及形象日益凸显,白峰副中心城区正在建设之中。截至2006年底,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7.8%。 环境治理成效显著。严格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抓住“大项目监管”,积极发展生态工业。2006年工业固废处理中心建成投用,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74.7%,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了20万吨,岩东污水处理厂成为浙江省首批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大气环境功能区达标率93.6%,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区有19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全年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36天,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0.1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9.4分贝。 注:1、为初步统计数据; 2、人口不包括大榭开发区; 3、生产总值和增加值增幅按可比价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