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海曙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社会治安 平安大区建设扎实推进。紧紧抓住“平安宁波”、“平安海曙”建设工作契机,不断完善“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治安重点部位的整治力度。发挥社区综治警务室的基础性平台作用,加强流动人口分层次管理。积极排查调处社会矛盾纠纷,依法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在全省范围的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调查中,满意率达到了93.5%。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2004年财政预算对科技的投入为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科技三项经费”为1500万元,增长20.0%。全年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共29项,其中,6个为国家级项目。举办了市“全国科普日暨‘普网工程’启动仪式”,组织了13个“普网”培训点,培训学员7000余人。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不断提升。2004年区财政预算对教育的投入为1104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年生均教育事业费小学5153元,中学6573元。全区现有中小学27所(其中民办学校3所),在校中小学生2.25万人。义务段入学率,中小学年巩固率及初中升入高中的比例均为100%。现有幼儿园44所,3-5周岁入园幼儿8541人。全区有省示范性校园共10所,市现代化达纲校(园)23所。共拥有教职工1226名,其中专任教师1171名;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近100%,高一层学历分别达到82.1%和81.0%;幼儿教师合格学历达到99.7%,高一层学历达到83.5%。 文化事业 社区文化丰富多彩。推出“2004激情海曙”广场文化展示等18项全区性大型文化活动和海曙区第二届社区文化博览会近400项活动,第三届商贸文化艺术节进一步凸现“相约时尚海曙,感受都市魅力”的主题。加强跨国交流,“东方宝贝”少儿民乐团赴法参加第21届国际音乐节,同时频频邀请国际知名团队来甬演出。编印以反映海曙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海曙大观》,深入挖掘海曙的历史文化内涵。 卫生事业 卫生事业不断推进。积极开展以健康科普讲座、健康科普资料、健康科普活动进社区,创建“星级健康家庭”、“星级健康教育单位”和“五星级健康教育社区”等为内容的“三进三创建”活动。完成西门医院和老年病医院两院兼并工作。全年门诊量达到178.37万人次,五苗接种率为95.0%。 体育事业 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区共有体育场地292块,其中标准体育场地90块,非标准体育场地202块,建成健身路径83条。全区58个社区建立了老体协组织。 承办了全国“绿化江河”足球义赛,举办了区全民健身月暨“万人健步走”活动。区羽毛球协会在第十一届全球“华人杯”羽毛球比赛中获120岁女双比赛亚军。区老体协在省大秧歌比赛中获规定动作第二名、自编动作第三名。学校体育以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综合身体素质为目的,学生体育达标合格率为97.8%,参加市中小学生田径、羽毛球、跆拳道等比赛,获金牌14枚。 四、人民生活 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为29.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60万人。人口出生率7.7‰,死亡率3.6‰。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三位一体”机制不断巩固,全区计划生育率99.4%。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15882元,比上年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463元,比上年增长10.6%。 劳动和社会保障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249人,城镇净增就业岗位6321个,就业岗位开发2943个,其中,开发公益性岗位1150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9638人。发放自主创业专项贷款149万元,收回贷款97万元。建立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258家,从业人员3820人。 社会保障日趋完善。积极做好养老、医疗等保险的扩面工作,全区养老保险现参保人数42380人,年净增8457人,征缴养老基金12927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48441人,年净增10203人,征缴医疗基金8387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686人,年净增2506人,征缴失业基金1089万元。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安置退伍士兵100名。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402人,发放低保金758万元。在段塘、白云、望春和鼓楼街道设立了四个“爱心超市”,已有1000余户困难家庭在“爱心超市”选取了1万多件价值10万余元的所需物品。在17个社区实行了居家养老工作试点。全区拥有社会福利院9所,床位929张;拥有福利企业22家,安置残疾人员376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以《宁波海曙区统计年鉴-2005》为准。 2.按国家统计局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各省(市、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中文名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口径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