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宜兴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2 无锡市宜兴市统计局

全年用于教育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6%,用于新建校舍、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入1.72亿元,新增教育用房面积7.45万平方米。

文化

文化事业发展健康繁荣。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场次194场,观众40多万人次。2006年,小戏《辣椒阿姨》、评弹音乐剧《茉莉花开》、表演唱《车水号子》、舞蹈《陶工古韵》、小戏《良心》、小品《风雨抢修情》等一批创作节目在无锡市以上重大艺术赛事中纷纷获奖,其中小戏《辣椒阿姨》、评弹音乐剧《茉莉花开》在全国首届农村小戏艺术节上共获导演奖、演员奖、最佳节目推荐奖、编剧奖等11个奖项。同时以上2个节目参加江苏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中分获银奖和金奖。电影放映单位35个,影剧院座位数为0.84万座,全年电影观众人数达130万人次。市级图书馆1个,藏书26.32万册。广播电视网络健全、覆盖率广。23个镇(园区、街办)全面建成有线网,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用户28.5万户。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2.94万卷,《宜兴日报》为周六刊彩色胶印报纸,每期发行量约3.2万份。

卫生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33个;拥有病床床位3080张;卫生技术人员4240人,其中执业医师1444人,执业助理医师210人,注册护师(士)1061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9个,卫生工作人员898人,卫生技术人员636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7.7%。

体育

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宜兴市重点市政工程—体育中心全面竣工。“村村建体育健身工程”全面建成。全年宜兴籍运动员在参加国际、国内、省、市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先后获得奖牌73.25枚,其中金牌46.75枚,银牌16.5枚,铜牌10枚。2006年成功举办了“国土杯”华东四省市女子乒乓球热身赛、“城建杯”CBA男蓝对抗赛、“中心湖滨城杯”、“江南线缆杯”、“当纳利杯”中国男子乒乓球超级联赛、“君悦—丁香花园杯”中国男子足球甲级对抗赛、“金张渚杯”江苏省武术比赛、美国体育使者明星篮球队与塞尔维亚共和国贝尔格莱德OKK俱乐部篮球队比赛、江苏省“周铁莱顿杯”风筝比赛、江苏男钢篮球队与上海东方篮球队比赛、“远东杯”全国职业斯诺克台球锦标赛等高水平的体育比赛。

三、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镇建设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06年全市先后荣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全国生态市创建正式启动。“绿色宜兴”建设有效推进。东氿新城“三横一纵”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南虹河综合改造全面完成。宜兴城区两座新建公园挤身国家级4A景区行列。氿北湿地公园、氿西路桥贯通等工程建设相继展开,体育中心“两馆”全面竣工;周铁片区供水主管网基本建成;电力、供气、通信、热网、人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市综合配套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突出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工业污染控制两个重点。水污染和烟尘治理力度持续加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1.1%,比上年同期提高6.7个百分点。全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去年,全市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2240个,其中“三同时”项目350个,否决污染项目65个,完成“三同时”项目验收206个,建设项目环评率达100%。通过强化项目审批,有效控制了新污染源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全市已建成47平方公里的烟尘控制区和环境噪声达标区。

安全生产

2006年全市按照上级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无锡《市政府关于下达2006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任务和考核细则的通知》(锡政发[2005]405号),认真落实宜兴《市政府关于2006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宜政发[2006]10号),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树立和落实安全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严格按照宜兴《市政府关于2006年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工作的意见》(宜政发[2006]66号),加强各级组织领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监管消除隐患,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安全法定培训,确保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环境。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7人/亿元,比上年下降0.10人/亿元,降幅达27%。

四、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

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06.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4.00万人,乡村人口42.05万人。总户数37.86万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2.8人。年末常住人口122.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8万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出生人口7560人,出生率7.14‰;死亡人口9121人,死亡率8.61‰;人口自然增长率-1.47‰。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职工工资总额1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2145元,比上年增长18.5%。根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89元,比上年增长16.3%;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05元,比上年增长14.2%。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1532元,比上年增长11.3%。居住条件继续改善。据城镇、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09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6.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44.5平方米。

就业和再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6947个,实现就业人数26217人。其中城镇劳动力实现就业7936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4274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6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8281人。

社会保障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覆盖面。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26.23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26.7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7.2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5.5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5.51万人。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所有失业人员失业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累计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数、享受领取农保金人数、享受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人数、享受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金人数分别为2376人、4656人、175291人和12708人。